《黄陵文史资料 第五辑》
在黄陵,与软摸。油糕同享盛名的就是黄馍。黄黄馍简称黄黄。它的用料为硬糜子面,因为它成品颜色鲜黄,且黄陵人把包子,饼子都称为馍,因此叫黄黄馍。
黄黄馍的制作程序,仍是先把硬糜面拍成一圆锥状,划十字分为四等份,取出其中的一份稍多一点(方法与前相同)的角子面,用锅烧适量的水,水开后,先用凉水搅拌一小盆硬糜面糊倒入锅里,煎滚几分钟,再将其余的角子面逐渐撒向锅内,边撤边用捍面杖搅动,使其成为稠粥状,再煎再搅,时间约40分钟,角子即成,这种做法称为燃角子。角子出锅后,稍凉,便与其余三份硬糜面揉和成面团,置于盆内盖严,放于热炕或微火锅内发酵6小时左右,嗅而香,食而略甜。这时,另取一个盆,将已发酵后的面块挖出一些,放入盆中,倒进水,加上酵母,水、面搭配成糊状即可,之后,再盖好面盆,放热处二次发酵约30分钟左右,以面糊出现小泡为宜,即可摊烙。
黄黄馍的制作器具为特制摊锅,俗称“黄黄鏊”,鏊为圆形,直径大小厘米不等,中部略凸,上有带柄的盖子,下有高约二寸左右的三足支撑,用时可用砖石将鏊垫高,下烧柴火。摊烙时,每次先用油刷在鏊内擦上油,再用一饭勺将发酵好的面糊舀起,从鏊中凸起的部位倒下,自然流向四周,盖上盖子,约4—5分钟,听得鏊内蒸发汽水的“哧啦”声响,便可揭盖,取时用锅铲从鏊边铲至中间时折合为双层半圆状,铲出即成。一般在制作时,总是架起两三个鏊子同时进行。
黄黄馍质酥,味香醇,由于从中部折叠为双层,便于夹肉蛋等各种菜肴,渗入不同味道,因而更赢得人们的青睐。
以上三味,源于山乡村野,农家院落,但制作过程精细,严谨,真所谓“粗粮细做”。几经周折、变化,尤如山珍海味,质软且酥,老少皆宜,是黄陵人传统的小吃。如今,它们以独有的色、形、味久吃不厌,久传不衰,并由家庭走向街头巷尾,出现在熙熙攘攘的集市,登上餐桌大堂,并受到中外来我县旅游观光者的厚爱和一致赞誉。
出处: 《黄陵文史资料 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