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军
在我们这达的山林里,时常听见一声声凄凉悲切、撕裂人心的“水贵阳,水贵阳”的鸟叫声。这鸟就是人常说起的 “贵阳鸟”。
传说很久以前,连绵阴雨,整整下了三年。天睛后,牛在太阳下瞅见自个的影子,撵着用角抵,狗见太阳底下的身影,乱跑着转来转去“汪、汪、汪”直叫;人见了太阳光,两眼发黑,头嗡嗡乱响。万物发芽哩却不生长。一下子,灾荒遍野,百姓饿死了大半。就连牛头山下,南由县的大户赵秀才家,也只剩下他和三岁的儿子苦娃。
后来,他和邻村一个寡妇柳氏续了婚。不几年,家业又发达了。
柳氏虽已半老,却是粉面桃腮,十分标致。她原是邻村水秀才的妻子,天不幸水秀才在瘟疫中死了。柳氏在他跟前生了个儿子,因是雨季,头一年生的,就取名贵阳,意思是他在没有见太阳的灾难中,来到人世,有多大的难,就有多大的福。柳氏带着贵阳来到赵家,知道掉进福窑里了。可她担心贵阳长大成人后,这些家产都是苦娃的,没有贵阳的份。这事每时每刻都在她心里熬煎。一时,又想不出办法。
转眼过去十年。贵阳和苦娃长得端端正正,一表人才。不料赵秀才得病死了,赵家也从此败落了
为了拉日子,柳氏解散了家奴佣人。接着变卖房产田地、家具牲畜。生活看着越来越苦,柳氏渐渐对苦娃起歹意。
初春的一天,柳氏把苦娃和贵阳叫在一起,说:“好歹你俩都十五、六岁了,也该自个学些谋生的本事。今日先到西沟里种麻。”柳氏说着,把装好的麻籽给苦娃和贵阳各一小袋,临走又叮咛一句:“到坡里自己种自己的,不准往一搭搅。种上后,谁的出苗一寸高了,谁先回家,谁的出不来苗,就老老实实守着。”
苦娃和贵阳扛着麻籽、米面和镢头来到西沟,兄弟俩在石崖下的茅草屋里扎了铺,第二天就上坡挖地。过了十多天,地挖好了。下种时,贵阳伸手在哥哥的袋子里抓了几粒麻籽,扔进嘴里一嚼,格外香;又尝自己袋里的,一点不香,就嚷开了:“哥哥,咱娘给你的麻籽是香的,给我的不香。我要种香的。”苦娃扭不过,兄弟俩就换了。麻籽下地不久,苦娃种的露出苗了,兄弟俩搂在一搭高兴地跳起来。又耐心等了二十多天,苦娃的苗长得翠绿翠绿,可贵阳的麻籽仍然不见出苗。兄弟俩刨过土层,见麻籽已烂了。这下俩人作难了,眼看米面吃光了,苦娃劝贵阳一起回家,取上麻籽再来种,可贵阳听不进去,说他没脸见娘。苦娃只得一人回到家里。
柳氏听说他俩换了种,贵阳还在山上守着,一下惊呆了。她狠狠搧了苦娃两巴掌,拔腿朝西沟跑去。这时,天下着大雨,柳氏边跑边叫:“贵阳,贵阳,你在哪里?”
苦娃哪知道柳氏想害他?竟给他的是炒熟的麻籽。他挨了两巴掌还不知道为啥,见柳氏往山里跑,也就追来了。
苦娃赶到草屋一看,贵阳在树上吊死了,柳氏在一旁发疯地哭喊着:“贵阳,贵阳!”苦娃割断绳子,将贵阳抱在怀里也大哭起来。忽然,贵阳脸上溅了血,苦娃忿转身,见柳氏碰死在石崖旁。苦娃当下吓昏了,昏迷中,他见柳氏成了二只小花鸟,边飞边叫着:“水贵阳,水贵阳……”好象在追寻贵阳的魂哩。
从此,这只头上长着白、麻、黄、红四种羽毛的鸟儿,在香泉一带长年盘旋,边飞边叫:“水贵阳!水贵阳……”
讲 述 者:宋 成 男 60岁 文盲 汉族 农民 香泉乡康家沟村
搜集整理者:宋 军
流 传 地区:香泉乡
搜 集 时间:1979年12月12日
出处: 《宝鸡县民间故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