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禅宗忏悔思想研究》第六章 唐代禅宗忏悔思想的类型、发展分期、实践原则与实践特色 小结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笔者整理了唐代各大禅师们所践行的忏悔思想,发现其思维型态至少有二类十二型,即达摩的「报怨行忏悔」、达摩弟子的「心王忏悔」、道信的「无相念佛忏悔」、弘忍的「金刚忏悔」、北宗的「金刚五礼」、惠能的「无相忏悔」、神秀系统的「七礼忏悔」、神会的「无念忏悔」、永嘉的「三业忏悔」、百丈的「清规忏悔」,以及不可以忏仪视之的南禅诸师之「禅机忏悔」。这十二种思维型态又可约摄为二大类,即「五礼」、「七礼」、「无生忏悔」可都为一类,笔者谓之为「净心澄心忏仪」,属于「刚性忏悔」,为渐悟禅法,侧重於菩萨戒的忏罪清净。其余九者,则视为同一类,笔者谓之为「直心证道忏悔」,属于「柔性忏悔」,为顿悟禅法,侧重的是自知、自觉、自忏、自净的忏悔。

    若从时间观点言之,唐代禅宗忏悔思想的发展,其实可以分成三大时期言其变化轨跡:一、蕴酿期—自达摩至神秀;二、成立期—自惠能至无住;三、衍变期—自马祖至文益。蕴酿期的忏悔思想偏向大乘菩萨戒的忏净精神,成立期的忏悔思想导向常见自过患的忏悔清净,衍变期的忏悔思想是在日常生活的禅机应对时间中彻底的显现无相忏悔。

    再全面检视唐代各大禅师们所践行的忏悔思想,发现其实践原则有四,即:(一)「坚信忏悔可以灭罪以行禅」,属「信」的实践;(二)「正确理解因果业报说」,属「解」的实践;(三)依於如来藏缘起的发露」,属「行」的实践;(四)「超越内外中间的灭罪证道」,属「证」的实践。禅宗各大师们的忏悔思想,即以信—解—行—证的实践路线,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随缘忏除忏者当下身口意的烦恼过患。

    最後,笔者再全面观察各大禅师忏悔思想的实践情况,发现其实践特色有四,即(一)「非佛菩萨力量的自力忏罪」,在不否定他力忏悔的基础上,肯认自力忏悔的根本特色;(二)「非礼忏仪轨化的自性忏悔」,在不否定忏悔仪轨的基础上,强调了自性烦恼的忏除;(三)「非罪相铺陈化的直觉自悟」,在不否定罪相铺陈的基础上,强调了自知自觉自忏自悟的特色;(四)「非形上建构化的慧见自过患」,在不否定佛教教义思想的基础上,否定了形上哲理的建构,强调了禅师们更重视的是用定慧不二的智慧观照现实之人的无明烦恼之忏除。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