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趣”:《华严经》的解释方向
“明宗趣”,这是给《华严经》的经旨一个学理上的定位,用法藏本人的语言说就是:语之所表曰宗,宗之所归曰趣,它同样在华严宗的学说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决定了解释经典的指向。
在这个问题中,法藏略叙十说,以显一宗。在此十说中,第一至第五说是列举晋译华严翻译出来以后南北方五家有代表性的判宗趣学说,其代表人物分别是:第一家江南印法师和敏法师以“菩萨行位之因”和“所成佛果胜德”为宗趣,第二家慧远以华严三昧为宗,第三家衍法师以无碍法界为宗,第四家裕法师以甚深法界为宗,第五家光统法师以因果理实为宗。第六至第十说中则是法藏自己对《华严经》宗趣的概括和解说,整个《华严经探玄记》的解释就围绕此展开,下面分别予以简略分析:
第六,从总体上言华严经趣:今总寻名案义,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以为其宗,即“大方广”为理实法界,佛华严为因果缘起。因果缘起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理实法界;法界理实必无定性,无定性故即成因果缘起。是故此二无二,唯一无碍自在法门,故以为宗。这是法藏所概括的第一重宗趣,突出华严佛教法界缘起的纲领性地位,法界和缘起的关系是:因果缘起无自性,而正是从无自性中显示法界实理;同样,法界实理无定性,需要通过因果缘起显示自身。现象和本质在此圆融互显,由此来说明世界的本质,这也正是华严佛教的本质特点。
第七,别开摄法界以成因果:谓普贤法界为因,舍那法界为果,是故唯以法界因果而为宗趣。如果说缘起论是整个佛法的基石,那么因果论则是佛法不可或缺的要素,但这里的因果主要是就《华严经》中的成佛因果而言。“舍那”全称是“卢舍那”,是晋译《华严》对毗卢遮那佛的旧译,这样,法藏就进一步突出了《华严经》中普贤菩萨的地位,强调依普贤菩萨的修为即可达佛境界。法藏对此进一步加以解释,他说:于中分别有十事五对:一、所信因果,如初会中《舍那品》内先明莲华藏世界果,后显普庄严因;二、差别因果,如第二会至《小相品》说,于中初二十五品说五位差别因,后三品说三德差别果;三、平等因果,如《普贤品》说平等圆因,《性起品》说平等满果。上二门是生解因果;四、成行因果,如《离世间品》中二千行法内先明因行,后显果行;五、证入因果,如《入法界品》先祗洹林中现自在果,后善财童子辨证入因。因果五周,一部斯毕,是故唯辨因果不失所依,但以因果为宗理亦无咎。这是强调各种因果贯穿整部《华严经》,是理解《华严经》的重要线索,自然也就是宗趣所在。
第八,会因果以同法界。法界缘起是《华严》基石,成佛因果贯穿全经,因此,必须将两者会同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宗趣所在。法藏在这里列举了“十事五对”来说明法界和因果的内在关联:一、教、义相对。举此所说,教法为宗,意显所诠义理为趣。或反此,以辨义深教胜故;二、理、事相对,举事法为宗,意取理性为趣。或反此,以依理性方成事故;三、境、智相对,举所观境,意欲令成观智行故。或反此,以令修起智,证同真境故;四、行、位相对,举所依之五位,意令依之修成胜行。或反此,以积行成位故;五、因、果相对,劝彼修因,意在证果。或反此,以举果劝乐,令修因故。此上五对通于一部,处处皆有,故不别属。是故唯辨法界,不失所成,但以法界为宗,理亦无违。文中的几个“或反此”,都是说每一对子都可以以宗为趣、以趣为宗。为什么说“十事五对”沟通法界和因果,那是因为,首先它表现为相互为因果的关系,不管逆顺因果,其最终目的都是达到认识华严法界的境界。
第九,法界因果分相显示。此具体说明法界因果的宗趣,法藏云,此中亦有十义五门:一、无等境即理实法界,此有二位:一是出缠最净法界,二是在缠性净法界。此二为所信所证故。二、无等心,此亦二义:一大菩提心,为普贤行所依本故;二信、悲、智等,随行起故。三、无等行,此亦二义:一差别行,各别修故;二普贤行,一即一切故。四、无等位,此亦二义:一行布差别位,比证不同故;二圆融相摄位,一位即具一切位故。五、无等果,此亦二义:一修生果,二修显果。此五门十义通收此经,一部略尽,是故具以为宗。义亦备矣。这里是从境、心、行、位、果五个方面,来具体说明因果与法界的关系,只有通过修行的因果才能达到一真法界,其特点是大乘修行均为最高“无等”,但以普贤行为华严至高境界。
第十,这是最具华严宗哲学特色的宗趣,可以看做是华严宗对《华严经》宗趣的最终解释,法藏称之为“十法界因果双融俱离”,具体的内容是:谓性、相混融,无碍自在,亦有十义:一由离相故,因果不异法界,即因果非因果也;二由离性故,法界不异因果,即法界非法界也;三由离性不泯性故,法界即因果,以非法界为法界也;四由离相不坏相故,因果即法界,以非因果为因果也;五由离相不异离性故,因果、法界双泯俱融,回【迥】超言虑也;六由不坏、不异、不泯故,因果、法界俱存现前,烂然可见也;七由上存、泯复不异故,超视听之法恒通见闻,绝思议之义不碍言念也;八由法界等融不可分故,即法界之果统摄法界无不皆尽,因随所依,亦在果中,是故佛中有菩萨也;九即法界之因摄义亦尔,故普贤中有佛也;十因果二位各随差别,一一法、一一行、一一德、一一位,皆各总摄无尽无尽诸法门海者,良由无不该摄法界圆融故也。是谓华严无尽宗趣。①这不能不说是华严佛学辩证法的体现,此中核心的范畴有性、相,法界、因果,法界、性,通过这几对范畴的相互关系,展现出华严宗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理念和价值观。一方面,一、二、五项坚持大乘佛教的空观的基本原则,因果、法界、性、相均是缘起无自性的,因而以否定的方式表达其离言超象,断绝言虑的性质;另一方面,三、四项,通过强调“离性不泯性”、“离相不坏相”,用否定的方式表达肯定;第六项以下通过绝对的否定逻辑性地达到绝对的肯定,从而将华严佛学落实到人生、现世层面,既“超言绝象”,又“烂然可见”、“不碍言念”,所谓的“真空妙有”也就如此体现出来,真可谓是“华严无尽宗趣”。
二、经名与翻译
“释经题目”。在此门中,法藏从十个方面开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其十目分别为一数名,二法名,三喻名,四义名,五德名,六事名,七开名,八具名,九合名,十品名。②这里不作专门考察。
“部类传译”。此门,法藏分十目详细考察了《华严经》的版本、印度佛教史上对《华严经》的注释、《华严经》的汉文翻译、汉地的异译本及单品译本等情况,最后尚一目名曰“感应”,即抄写、诵读《华严经》的神奇功德等。
注释:
① 以上各段引文出自《大正藏》,第35册,第120页。
② 《大正藏》,第35册,第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