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己亥)
谱主事略
玄奘四十岁,在鉢伐多国学习完毕,东南行返抵那烂陀寺,案《慈恩传》云在鉢伐多国“因停二年”,根据玄奘的行程时间来考核,所谓二年,仅指二个年头而已,即去年到今年离去。《珠林》三九谓贞观十三年玄奘在那烂陀寺,系指他再度回寺,可作旁证。参谒戒贤。玄奘听说距那烂陀西三踰缮那由延或由旬,为印度计算里程的数目,因时代、地域而异。《西域记》二:“踰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行军也。旧传一踰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唯十六里。”据足立喜六考定,玄奘所谓踰缮那指“圣教所载”,为四、五英里。低罗择迦寺的般若跋陀罗,善萨婆多部三藏及声明、因明等,旋即前往,“就停两月,谘决所疑。”《慈恩传》四。复往杖林山一作洩瑟知林,在鷄足山东北一百三十余里,今Jethin村附近犹存古迹。传说是外道以竹杖量释迦之身长处,见《西域记》九。从胜军论师(梵名阇耶斯那)案胜军博通印度的宗教哲学、天文地理、医方术数,是当时与戒贤并峙的权威学者。他擅难陀(汉译欢喜,著有《瑜伽论释》等,瑜伽行宗的十大论师之一。)之宗,对于因明之学尤有所独造。学《唯识决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湼槃论》、据《行状》。《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并询问瑜伽、因明等疑问。
有关人物与大事
三论学派僧瑗生。生平详见《宋僧传》四、《六学僧传》二十。兹据《宋僧传》四考定。
傅奕卒,年八十五。《旧书》七十九《傅奕传》。
静琬卒。案静琬生前所刊石经已满七室,卒後,镌刻石经事业由其门人导公、仪公、暹公、法公相继五世,历唐、宋得七十七种,二千三百余石,而经尚未完成。辽圣宗时留公奏请续刻,道宗时杨遵勗、梁颖亦奏请赐钱续刻,均得统治者的支持,自太平七年到清宁三年间(1027—1057)将隋唐所刻《大般若经》五百二十卷补足成六百卷之数,计二百四十石,又续刻《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计三百六十石,以成佛教经典四大部之数,总成二千七百三十石。
律宗、地持学派昙荣卒,年八十五。《续传》二〇。
二月,因高昌王麴文泰垄断东西交通的商道,阻绝西域诸国使臣入唐,侵掠伊吾、焉耆,唐遣使责备。《通鉴》一九五《唐纪》十五、《册府》九七三。
三月,薛延陀可汗请击高昌,遣使与谋进取。《旧书》一九八《高昌传》。
十二月,因高昌王麴文泰拒绝至唐,遣侯君集等出兵进击。《通鉴》一九五《唐纪》十五、《旧书》一九八《高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