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
谱主事略
玄奘五十四岁,正月初一日译众贤《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五年七月十日毕,元瑜笔受。《开元录》八、《顺正理论》一名《俱舍雹论》,又作《随实论》,其内容为一辨本事品、二辨差别品、三辨缘起品、四辨业品、五辨随眠品、六辨贤圣品、七辨智品、八辨定品,系根据有部执实之说,批驳《俱舍论》的论著。元瑜笔受其文,因而作《注疏》二十四卷、《述文记》二卷。
五月,法长自印度来唐,抵长安谒玄奘,携来中印度摩诃菩提寺智光、慧天的问候书信,并寄白*(左疊右毛)一双,案白*(左疊右毛)又作白疊,即白棉布。《史记·货殖列传》正义:“白疊,木棉所织,非中国所有也。”《梁书》五四《诸夷·高昌》:“多草木,草实如蠒,蠒中丝如细纑,名为白疊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法显传》叙竭叉国云“诸白疊种种珍宝”,又《梁书·诸夷·渴盘陁》:“风俗与于阗相类。衣古贝布。”可知高昌的种植白疊织布系从葱岭以西传来,在我国未种植棉花前,是颇为珍贵的。表示慕忱。法长来唐,《慈恩传》失载其年代,仅云“夏五月乙卯”,《梁谱》系于四年,《刘谱》、《曾谱》同作三年。案陈援庵先生《书内学院校慈恩传後》云,夏五月乙卯,承上文当为永徽三年。然永徽三年五月丁巳朔,无乙卯,非同卷第十三页之三年有误,即此五月乙卯有误。考《慈恩传》载三年春玄奘始于慈思寺西院营造雁塔事,云“首尾三周(年),功业始毕”,其後即述夏五月法长将书并賫赞诵及白*(左疊右毛)两端事,虽未明记其年代(《慈恩传》无永徽四年的记载)是必在造塔之后,即第二年事。又《续传》、《行状》并叙塔成后又追入内于修文殿翻《发智》等论,亦可旁证法长来唐当在建塔之后。《刘谱》、《曾谱》系于三年,盖未审其先后,以为夏五月即是永徽三年,遂致误。《梁谱》作四年,固是,但《梁谱》又谓是年“寄书问讯师之”,则非。盖报书明在五年二月,法长辞还之时也。
《慈恩传》七:“夏五月乙卯,中印度国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等致书于法师。光于大小乘及彼外书、四韦陀、五明论等莫不洞达,即戒贤法师门入之上首,五印度学者咸共宗焉。慧天於小乘十八部该综明练,匠诱之德,亦所推重,法师游西域日常共切磋。彼虽半教有功,然未措心於《方等》,为其执守偏见,法师恒诋诃。曲女城法集之时,又深折挫。彼亦媿伏。自别之後,钦佇不忘,乃使同寺沙门法长将书,并賫赞颂及*(左疊右毛)两端,揄扬之心甚厚。其书曰:‘微妙吉祥世尊金刚座所摩诃菩提寺诸多闻众所共围绕上座慧天,致书摩诃支那国于无量经律论妙尽精微木叉阿遮利耶(指玄奘),敬问无量少病少恼。我慧天苾刍(慧天自称)今造《佛大神变赞颂》及诸经论比量智等。今附苾刍法长将往。此无量多闻老大德阿遮利耶智光,亦同前致问,邬波索迦日授稽首和南。今共寄白*(左疊右毛)一双,示不空心,路远莫怪其少,愿领。彼须经论,录名附来,当为抄送木叉阿遮利耶,愿知。’其为远贤所慕如此。”
有关人物与大事
日本学问僧道昭入唐,至长安就玄奘学法相宗经论并习禅学,学成归国後开创日本法相宗。据日本《续纪》和《释书》九、《本朝高僧传》一、《三国佛法传通缘起》卷中《法相宗》及《宋史》四九一《日本传》等,道昭于孝德天皇白雉四年五月(日本纪元1313,公元653年)随遣唐使吉士长丹至长安,受学于玄奘之门,玄奘命共房舍,与窥基同禀法相教义,加意教诲,後并令至相州隆化寺慧满禅师(禅宗二祖慧可弟子)处学习禅法,慧满委曲开示,付以《楞伽经》。道昭习禅後又至长安从玄奘学,约在齐明七年(日本纪年1321,公元661年)归国,玄奘以《佛舍利经论》及法相宗的章疏付之。道昭携归大批经论,置于平城右京禅院,又建禅院于元兴寺东南隅,盛弘法相宗,日本始闻唯识之旨,称法相宗的第一传,成为日本南部六宗之一。道昭归国後并周游各地,除弘法外并凿井架桥,致力于社会事业,文武四年(日本纪年1360,公元700年)卒,年七十二,遗命荼毘(火葬)于栗原,为日本火葬之始。同时由于道昭从慧满习禅,归国後建禅院传法,又为日本禅宗的始创者。道昭卒後,唐朝神秀再传弟子道璿(普寂门徒)去日本,为日本禅宗第二代传人,从此禅宗的北宗在日本作为一个宗派而存在。
新罗国僧顺璟来从玄奘问学。《宋僧传》四:“释顺璟者,浪郡人也。……其重译学声教,盖出天然。况乎因明之学,奘师精研付受,华僧尚未多达。璟之克通,非其宿殖之力,自何而至於是欤。”
智通于是年译《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一卷、《千啭陀罗尼观世音呪经》一卷、《观自在菩萨随心呪经》一卷。见《武周刊定众经目录》一、《开元录》八、《续译经图记》,其生平详《宋僧传》三。
日本遣吉士长丹、吉士驹率学问僧道严、道通、道光、定慧、惠施、觉胜、辨正、惠昭、僧忍、智聪、道昭、安达、道观等十四人,与其他人等共一百二十一人,由北路入唐;又派高田根磨、扫守小麿等一百二十人入唐,在经萨摩国时船破遇难,是为第二次遣唐使。详《中日交通史》第六章《遣唐使》。
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死,子真珠叶护立,击破沙鉢罗可汗。《通鉴》一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