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永徽三年(壬子)
谱主事略
玄奘五十三岁,住慈恩寺译经。
正月十六日译无著《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七卷,三月二十八日毕,大乘光笔受。据《开元录》。《内典录》六、《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六,作显庆年译,误。案此论异名《对法论》,为无著总结大乘阿毘昙学的著作,故玄奘特为标举,其梵语原本近已发现,P.Prad han于1950年刊行。
三月《续传》、《开元录》均作二月,兹据《慈恩传》七。玄奘奏请造塔以安置经、像及舍利,兼防火灾,经唐高宗许可,就在慈恩寺西院营建。玄奘原拟建石塔高三十丈,後以大功难成,改用砖造,塔基面各一百四十尺,高一百八十尺,层层中心皆藏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上层以石为室,南面刊褚遂良所书《三藏圣教序》、《述圣记》两碑。《续传》四:“永徽二年,请造梵本经台,蒙敕赐物,寻得成就。”《行状》、《开元录》同。案《唐会要》四十八:“慈恩寺内浮图,永徽三年沙门玄奘所立。”《长安志》八“次南进昌坊半以东大慈恩寺,寺西院浮图六级,崇三百尺,永徽三年沙门玄奘所立。初唯五层,崇一百九十尺,塼表土心,仿西域窣堵波制度,以置西域经像,後浮图心内卉木钻出,渐以颓毁。长安中,更拆改造,依东夏刹表旧式,特崇於前”云云,均是作永徽三年造与《慈恩传》合,今从《慈恩传》。
兴建时,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基塔之日,自述《愿文》。《慈恩传》七:“初基塔之日,三藏自述诚愿,略曰……时三藏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功业斯毕。”
案玄奘建塔形制仿印度亘婆窣堵波式详《西域记》九,故《慈恩传》七云:“仿西域制度,不循此旧式也。”但至嗣圣年间(684—704)旧塔崩圮,武则天与王公施钱重建,高十层,名大雁塔,後屡经兵燹,止余七层,陈思《宝刻丛编》七樊察序文:“永徽三年,沙门玄奘自西域归,始于寺西建雁塔。其後颓圮,至长安中乃复更造。”塔“气象雄伟,甲于海内。”《古欢堂杂著》五:“《西京记》曰,唐慈恩寺西院浮图,高三百尺,永徽五年沙门玄奘造,国人谓之雁塔。塔在朱雀街第十五坊。”唐代自神龙(705—707)以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凡进士及第必登雁塔题名,对於封建知识分子颇具影响。《宝刻丛编》七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十卷:“自神龙以来,进士登科皆锡燕江上,题名塔下,由是遂为故事。”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下篇引李肇《国史补》(案《国史补》原书失载):“……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又:“神龙以来,杏园宴後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同年中推善书者记之。……”又:“白乐天一举及第,诗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乐天时年二十七。”唐人书法,後世重视,雁塔题名,宋人摹刻上石,拓本流传,成为珍贵的文物。大雁塔自五代安重霸重修後,历代均加整缮,今犹保持唐代原来的结构。《玄奘法师纪念集》武伯纶《慈恩寺和大雁塔》:“塔现高64米,为方形七层楼阁式,与一般塔不同。各层壁面仿木质建筑,均有砖砌枋柱座斗。自下向上依次略小,下两层作九间,三四层作七间,上三层五间,呈方锥形,第一层周长一百米,内有木质楼梯,可以盘旋而上,各层均有砖券拱门,可以自内向外眺望。这些都可使人仿佛唐岑参‘下窥至高鸟’,章八元‘四十门闲面面风’的诗句,塔还保持着唐代原来的结构。塔底层青石门框门楣上,线刻佛、菩萨像端严优美,西门楣佛殿雕刻,细部华具,那是唐代原物,可能是塔初修或武则天重修时的作品,是为现存唐代线刻的最上乘。”一九六一年,国务院明令公布大雁塔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四月四日译《佛临湼槃记法住经》一卷,大乘光笔受。《开元录》八:“《佛临湼盘记法住经》一卷,见《翻经图》,永徽三年四月四日於大慈恩寺翻经院译,大乘光笔受。”
有关人物与大事
于阗实叉难陀生。实叉难陀善解大小乘,旁通异学,武则天以晋译《华严经》处会未备,发使于于阗国访求。于阗国王遣实叉难陀齎梵本至洛阳,证圣元年(695)在大遍空寺翻译《华严经》,菩提流志、义净同宣梵本,复礼、法藏等笔受,至四年後译成八十卷,是谓《八十华严》又称《唐译华严》,汉译《华严经》至此始告一段落。他自久视元年(700)至长安四年(704)与法藏等译出《大乘入楞伽经》,计前後共翻经十九部,景云元年(710)卒,年五十九。生平详见《华严经传记》一、《开元录》九、《宋僧传》二等。
中天竺印度阿地瞿多(无极高),正月自西印度齎梵本至长安。据《宋僧传》二。译《陀罗尼集经》十二卷,时那提於慈恩寺译经,地婆诃罗於弘福寺译经,一时宣译皆极其选,法门荣之。《统纪》三九。沙门玄楷等固请翻其梵本,自永徽三年至四年间於慧日寺从《金刚大道埸经》中撮要而译,集成一部名《陀罗尼集经》十二卷,又见《开元录》八。
法显卒,年七十七。《续传》二十。
正月,梁建方等大破处月,擒朱邪孤注。《通鉴》一九九、《通典》一九九。
列吐火罗国为月氏府,以其叶护阿史那乌湿婆为都督。《册府》九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