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显庆四年(己未)
谱主事略
玄奘六十岁,四月十九日在西明寺译《不空羂索神呪心经》一卷,大乘光笔受。《开元录》八,第二译,与隋阇那崛多译《不空羂索神呪经》同本。
七月二十七日译大目犍连《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十二卷,九月十四日毕,大乘光笔受,据《开元录》八。《内典录》七、《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云唐显庆年玄奘于宫中译,误。靖迈序。《法蕴足论》为小乘有部根本论藏六足论之一,原本八十四颂,共二十一品,分别阐明有宗的宗教理论和所谓修践证果的次第。
七月三日玄奘译《大毘婆沙论》毕,弟子法宝有疑情,以非想见惑请益之。玄奘别以十六字入于论中以遮难辞。宝白玄奘:“此二句四句为梵本有无?”玄奘答:“吾以义意酌情作耳。”宝问:“师岂宜以凡语加圣言量乎?”玄奘答:“斯言不行,我知之矣。”《宋僧传》四。案从这一段译毕《大毘婆沙论》後仅有的师生议论的记载中,可推知玄奘虽以直译为主,但非恪守一格,视译文的需要,有时也采用意译。
玄奘认为前代所译大乘佛教中观宗(空宗)的根本经典《大般若经》零星不全,且多漏误,这时从众又“更请委翻”,乃决心重译,藉以从瑜伽学说上通于般若。但此经卷帙浩繁,住在京师每苦事务纷繁,不能专心译经。《旧书·本传》:“後以京城人众,竞来礼谒,……乃移于宜君山故玉华宫。”《慈恩传》十:“然般若部大,京师多务,又人命无常,恐难得了。”案玄奘自上年春返长安後,据《传》所载朝廷百官,诸州道俗前来礼谒问“道”的,络绎不绝。玄奘又为了营建塔寺广造经像,施给贫穷,以及接待外国婆罗门客等,应接不暇,影响译事,从《经录》看来,这两年译经最少,即资证明。加上近几年来疾病侵寻,体力衰迈,深恐人寿倏忽,译事无成,又鉴于前二次请求入山翻译,遭到拒绝,因而再次上表,请求距离京师较近而僻静的玉华寺,玉华宫据《元和郡县志》四在坊州宜君县北四里(今陕西省延安专区宜君县西南四十里地方)。贞观二十一年七月建,第二年二月完竣(见《唐大诏令集》一百八《营缮》贞观二十一年七月《建玉华宫于宜君县凤凰谷诏》和二十二年二月《玉华宫成曲赦宜君县制》)永徽二年九月三日诏废玉华宫为寺,苑内及诸曹司原是百姓田宅一律交还本主。参见《唐书·地理志》、《唐会要》四八。致力译经,表文措词坚决,才获得唐高宗许可。
十月,玄奘率翻译诸僧与门弟子等至坊州玉华寺,居肃成院,将从事《大般若经》的翻译。《慈恩传》十:“即以四年冬十月,法师从京发向玉华宫并翻经大德及门徒同去,到彼安置肃诚院焉。”这时慧德为玉华寺寺主,寂照为都维那,玄奘门徒窥基、普光、玄则等随从至寺襄译。寺内有肃成殿、云光殿、明月殿、嘉寿殿、庆福殿、八桂亭诸名胜。案《元和郡县志》云:“(玉华)寺内有肃成殿,永徽中奉敕令玄奘法师于此院译经,每言此寺即阎浮之兜率天也。”据《慈恩传》永徽中玄奘未曾至玉华寺译经,当为显庆之误。
闰十月,编译法相宗的代表著作——糅合护法等十大论师集注世亲《唯识三十论》本,而成《成唯识论》十卷,大乘基笔受,沈玄明为作序。《开元录》八:“《成唯识论》十卷,见《内典录》,护法菩萨造,显庆四年闰十月,於玉华寺云光殿译,沙门大乘基笔受。”计于是年闰十月二十七日译成第一卷,十一月四日译成第二卷,十一日译成第三卷,十八日译成第四卷,二十五日译成第五卷,十二月二日译成第六卷,十二日译成第七卷,十六日译成第八卷,二十三日译成第九卷,三十日译成第十卷。
世亲晚年所撰《唯识三十论》後,瑜伽行宗的论师相继作注释,计有二十八家之多。其中著名的约有十家:一、亲胜首先对《唯识三十论》作注解,索隐了世亲作论的本意。二、火辩继而对《论》作了简要的注释。三、难陀的注释依唯识二分说、种子新董说等来阐述,蔚为注释家中的重要一派。四、德慧注解。五、安慧以唯织自证分的学说作注解,发展了世亲的论说。六、净月的注释提出第八识的现行典种子互有“俱有依”的观点。七、护法及其弟子。八、胜友。九、胜子。十、智月等注解在陈那唯识三分说的基础上,主张唯识四分说和种子体有新薰合成说,使世亲的《唯识论》学说推向新的境地。十家集注,梵本共四千五百颂,玄奘都已搜罗齐备。尤其护法的注释原本珍藏玄鉴处,玄奘独获其本以归。在翻译开始时采取分别译出的办法,而窥基主张把它们糅合编译成为一本,玄奘接受窥基的建议,把编译工作交给他单独担任。《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云:“初功之际,十译别翻,昉、尚、光、基,四人同受,润饰、执笔、检文、纂义,既为令范,务各有司。数朝之後,基求退迹。大师固问,基殷请曰:‘自夕梦金容,晨趋白马,英髦间出,灵智肩随,闻五分以心祈,揽八蕴而遐望,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今东出策赍,并目击玄宗,幸复独秀万方,颖超千古,不立功於参糅,可调失时者也。况群圣制作,各驰誉於五天,虽文具传於贝叶,而义不备於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况时渐人浇,命促惠舛,讨支离而颇究,揽初旨而难宣,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楷定真谬,权衡盛则。’久而遂许,故得此论行焉。大师理遣三贤,独授庸拙。”又《成唯识论述记》谓:“斯本彙聚,今总详译,糅为一部,商榷华梵,徵诠轻重,陶甄诸义之差,有叶一师之制。”又云:“制此释者,虽十论师于护法声德独振,故此论题,特以标旨。此师所说最有研寻,于诸义中,多为指南。邪走失趣,正理得方,逈拔众师,颖超群圣贤者,其唯一人乎。”由于玄奘在印度留学的传承,故此《论》以护法的学说为主,并折衷众说,又根据自己的参学对於各家学说作了抉择,分境、行、果三部分,详阐其宇宙论、人生观的唯心主义观点。故此《论》号称糅译,实际上可视为代表玄奘哲学思想的著作,成为法相宗开宗立派的要典。窥基在编译过程中,曾根据玄奘的讲述和各家的异说,著成《成唯识论述记》六十卷。
有关人物与大事
玄恽撰《诸经集要》二十卷。《贞元录》十二。
法藏十七岁,辞亲求法,入太白山阅《方等》诸典。崔知远《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师法藏和尚传》。
智俨在云华寺“讲《华严》,名遍寰内,缁素道俗,咸加归礼”。《华严五祖略记》。
诏僧道至合璧宫议论,法师会隐立五蕴义,神泰立九断知义,道士李荣立“道生万物”义,为法师慧立所挫败。《集古今佛道论衡》丁、《统记》三九、《通载》十四记。
道胄卒,年八十五。
日本遣坂合部石布等入唐,一船遇风暴,仅五人飘泊生还;一船使者以日本援百济,被拘留长安十月,是为第四次遣唐使。《中日交通史》第六章《遣唐使》。
高昌沙门玄觉于玉华宫助玄奘译经。《宋僧传》二。
九月,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百二十七。《通鉴》二百《唐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