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年谱》 六一岁 公元六六〇年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唐高宗显庆五年(庚申)

    谱主事略

    玄奘六十一岁,在玉华寺译经。

    正月一日起首译《大般若经》,《武周刊定众经目录》作显庆四年。大乘钦嘉尚等笔受。《开元录》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见《翻经图》,佛於四处十六会说,显庆五年正月一日於玉华宫寺玉华殿译,至龙朔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毕,沙门大乘、大乘钦、嘉尚笔受。”《慈恩传》十:“五年春正月一日,起首翻《大般若经》。”《大般若经》是由般若部类重要经典汇编而成的佛教大丛书,主旨在于阐明宇宙万事万物都出于因缘和合,而自性本空的“诸法皆空”的教义。其为大乘佛教中观宗的根本性经典,卷帙浩繁,共四处十六会,在玄奘之前距代已有多种部分的译本,详《开元录》十九“重单合译”。玄奘译本共六百卷,其中九会是单本,七会是重译。玄奘极重视此经的全译,但他笃守瑜伽行宗的宗义,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三时判教的原则,可想见他企图以瑜伽学说上通於般若来调和空、有两宗的对立。梵本共有二十万颂,学徒每请删节译之,而玄奘坚持一如梵本,不删一字。此经共有四本,玄奘在印度已得其三,“翻译之日,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殷勤省覆,方乃著文,审慎之心,自古无比。”同时又深感自己年迈体衰,每惧不终,遂勉励同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慈恩传》十,参见《续传》、《行状》。

    同时于九月一日译筏苏蜜多罗(世友)《阿毘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至十月二十三日毕,大乘光等笔受。《开元录》八。小乘有部六足论之一,为《大毗婆娑论》编纂以前整理佛说诸论中较有名的一部。凡二译,前有刘宋求那跋陀罗、菩提耶舍共译《众事分阿毘昙论》十二卷。

    十一月二十六日译舍利子《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至龙朔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毕,弘彦、释诠等笔受。据《开元录》八在玉华寺明月殿译。《集毘门足论》小乘有部六足论之一,据说释迦牟尼逝世後诸门徒因诤论教主说法而造此论,共十二品,初缘起品,次为一法品至十法品共十品,最後为赞劝品。一法品至十法品增一四法门,凡百九十八条,类从彙集。

    有关人物与大事

    道宣撰《佛化东渐图赞》一卷(今佚)。

    九月二十七日中印度菩提寺主戒龙为汉使王玄策等设大会。十月一日王玄策辞别菩提寺众僧返国。《珠林》五十二:“《西域志》云:王玄策至,大唐显庆五年九月二十七日,菩提寺寺主戒龙,为汉使王玄策等设大会,使人已下各赠华*(左疊右毛)十段,并食器。次申呈使献物龙珠等,具录大真珠八箱,象牙佛塔一,舍利宝塔一,佛印四。至於十月一日,寺主及余众僧使人,西行四五里,与使泣涕而别曰:‘会难别易,物理之然,况龙年老,此寺即诸佛成道处,为奏上於此存情,预修当来大觉之所。’言意勤勤,不能已已。”

    再诏沙门静泰、道士李荣于洛宫议论。李荣以词屈,命还梓州。《集古今佛道论衡》丁。

    高宗及武后巡幸并州到童子寺、开化寺瞻礼两大佛像,施舍珍宝财物衣服。《珠林》二十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