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龙朔元年(辛酉)
谱主事略
玄奘六十二岁,在玉华寺主要译《大般若经》,同时於五月一日译弥勒《辩中边论颂》一卷,大乘基笔受。《开元录》八。此论据说系弥勒主讲,无著记录而成颂,为法相宗所根据的“一本十支论”中的“离僻处中支”,西藏佛教称为慈氏(弥勒)五论之一。本论共一百十三颂,计分辩相、辩障、辩真实、辩修对治、辩修分位、辩得果、辩无上乘七品。据窥基《述记》的判释,初三品辩境,次二品辩行,後二品辩果,以中道义贯彻于全论各品。所谓“‘辩’者显了分别异名,‘中’者正善离边之目,‘边’者邪恶有失之号,即是明显邪正论也”。它从瑜伽行宗的教义出发,以“中”与“边”来论证所分明的“正”、“邪”义理,以“辩”与“论”来显示它所决择的教义,故名《辩中边论》。
五月十日至三十日译世亲《辩中边论》三卷,大乘基笔受。据《开元录》八,译于玉华寺嘉寿殿。第二译,与真谛译《中边分别论》同本。案相传无著记录《辩中边论颂》传授其弟世亲,命作释论,即成本论。
六月一日译世亲《唯识论》一卷,大乘基笔受。《开元录》八,第三译,与後魏菩提流支《楞伽经唯识论》一名《破色心论》、梁真谛译《大乘唯识论》同本,惟小有异同。据窥基《述记》玄奘校诸梵本,覩先再译,知其莫闲奥理,义多缺谬,不悟声明,词甚繁鄙,非只一条,虽具陈述,所以自古通学,阅而靡究云云,故为之重译。案本论旨在阐述唯识教义,斥破外道小乘的非難,故名《唯识论》。
七月九日译小乘《缘起经》一卷,神昉笔受。《开元录》八:“《缘起经》一卷,见《翻经图》,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六卷异译,龙朔元年七月九日,於玉华寺八桂亭译,沙门神昉笔受。”此为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本中第四十六卷的异译。
有关人物与大事
新罗僧元晓与义湘入唐,元晓中途独返,後从玄奘受业,归国後首传法相宗于朝鲜;义湘从登州转至长安,从终南山止相寺智俨学法,归国为海东华严初祖。参见《三国遗事》三、四、《东域录》、《宋僧传》四、《高丽史》十一。又义寂亦同时俱来就学于玄奘之门。案义寂年代事迹不详,一说与元晓同时出游,为玄奘门人。玄奘归国後,门下如林,义寂为其弟子是可能的。据《义天教藏总录》、《东域传灯目录》,义寂著述颇多,著有《无量寿经疏》、《大乘义林章》等二十余种。
西域何国沙门僧伽入唐,始至西凉府,次历江淮,隶名于山阳龙兴寺。《宋僧传》十八。
王名远进《西域图记》。《唐会要》七十三、《通鉴》二〇〇。
彦悰撰《大唐京寺录传》十卷,述佛教灵迹。《内典录》五。
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案共四卷,前三卷编于本年,後一卷麟德元年在西明寺撰,见《开元录》九。
春,王玄策自印度获佛顶舍利返抵长安。《珠林》二九、《统记》三九。
义褒卒,年五十一。周永年《吴都法乘》。
长安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造金铜佛像五躯,十一面观音佛二躯及诸大乘经,遂改宗佛教。《集古今佛道论衡》丁。
六月癸未,以吐火罗、嚈哒、罽宾、波斯、阿达罗支国、解苏国、骨咄施国、帆延国、石汗那国、护时犍国、怛没国、乌拉喝国、多勒建国、俱蜜国、护蜜多国、久越得犍国十六国为都督府八,州七十六,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并隶安西都督府。《通鉴》二〇〇。
波斯萨珊王朝末王耶斯提泽德三世之子卑路斯来唐求救,唐朝以鞭长莫及不许,封卑路斯为左威卫将军。《册府》九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