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年谱》 六三岁 公元六六二年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唐高宗龙朔二年(壬戌)

    谱主事略

    玄奘六十三岁,在玉华寺继续翻译《大般若经》,同时於七月十四日译世友《异部宗轮论》一卷,大乘基笔受。据《开元录》八,译于玉华寺庆福殿。第三译,与失译《十八部论》,真谛译《部异执论》同本。本论为萨婆多部所传,系研究佛教部派分裂和各部派教义的原始文献。小乘二十部派各异,故名“异部”,各个部派的教义“互有取舍,轮转不定”,故名“宗轮”(窥基《异部宗轮述记序》)。玄奘在翻译本论时,曾据各本,详加对勘校定,窥基禀承师说著《述记》,疏解甚详,并订正了真谛译本的舛误。

    有关人物与大事

    四月十五日,“命有司议沙门拜君亲”,《全唐文》十四。佛教徒群起反对,道宣、威秀、会隐、彦悰等二百余人至蓬莱宫相继上表力争。王权与教权,儒教理论观点与佛教理论的冲突,一时形成全国议论的中心。详《广弘明集》二五、《全唐文》九〇五、九〇六、九〇八《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旧书》四、《开元录》八、《宋僧传》十七《威秀传》、《统记》、《通载》、《佛法金汤篇》等。

    西蜀沙门会宁自南海附舶至诃陵国,遇沙门智贤齎《湼槃》後分自师子国来,即与对译成文二卷。《统记》三九。诏慈恩寺僧灵辨入宫讲《净名经》。《集古今佛道论衡》丁。

    附:法藏二十岁,“属奘师译经,始预其间。後因笔受、证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宋僧传》五。案此为崔致远《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师法藏和尚传》所未载。据崔传与阎朝隐撰碑,法藏生于公元643年,玄奘卒时年甫二十二岁,如其参与玄奘译场至早当在二十岁左右,惟据崔传法藏“年甫十七於太白山(终南山)祈求数年”,终南山虽在长安附近,但时从智俨听受《华严经》,尚未出家,似不可能参与玄奘译场证义、润文,故附记于是年以俟考定。

    正月,立波斯都督卑路斯为波斯王。《通鉴》二〇〇、《册府》九六四。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