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脉”就是解释了禅与茶之间的密切关系。佛教的饮茶史至晚可追溯到东晋时期。《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单道开是当时的名僧之一,他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坐禅修行,“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茶苏就是一种混合的茶饮料。当时佛教僧人多修习佛教小乘禅法,且严格遵循过午不食的戒规。为了补充营养,提神益思,驱除禅修中的昏沉,而饮用茶类。而正是这种需要,使茶与佛教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饮茶风气在佛教寺院普及是在唐代,尤其是禅宗丛林建立之后,并开始影响社会。《封氏见闻记》中有记载:“南人好饮之,北方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另外当时的禅宗寺院大多数都建于名山胜地,而且提倡“农禅并重”的传统。因此有条件的寺院都种植茶园。普陀山的普茶、黄山的云雾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的名茶。
当然“禅茶一脉”还包括禅师们借茶说禅而留传下来的公案故事。例如《五灯会元》记载“赵州茶”的公案,这些公案的目的都是以启发人们去继承和体会古德“茶禅一味”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