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从传入我国开始,它的佛理就与中国文化互相吸收、融合,得以快速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出现,对传统文人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佛教最终和儒、道两家三足鼎立,并驾齐驱。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素来是以儒家为主流,儒家从孔孟开始就提倡大同天下的思想,提倡以礼乐为主道政治的中心,可以说由于礼乐的至治,就可以实现他们所谓的天下为公的目的,但是经过数千年的传习,未能得到实现。一直到了唐代,在佛教禅宗的丛林制度里,才出现了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模式,丛林中遵从了礼乐道德实现于日常生活的要求。丛林固然是一种佛教僧众的聚集场所,但是在精神上,它是融合了礼乐的真义和佛教戒律的典型,古代文人讲求“礼失而求诸野”,只有求之于丛林制度才能够实现一个真善美的社会风规,这也说明丛林中的僧人们融合了这种天下为公的思想,真正地以礼乐来维系他们的生活,同时礼乐观要求所有成员具备遵循礼乐的素质。所以说治国平天下形不成丛林礼乐遵从的风气,原因在于一个国家的思想不能全部达到禅宗僧人的境界,与丛林社会相比,礼乐观在世上通行艰难复杂要更难上百千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