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典》 华严经 前言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实叉难陀 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在佛教经典中,《华严经》是一部很特别、很重要的典籍。整部《华严经》由“七处八会”(“八十华严”为“七处九会”)组成,表现出整体性、系统性特征,可以明显地看出《华严经》的形成是经过精心整理、组织的。

    《华严经》是由凡夫进至菩萨最后成佛的修行线路图。通过《华严经》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菩萨行修行的次第、过程、各个阶段的基本内容和所实现的品级、境界。整部《华严经》,以“十地品”为界限标志,与其前、其后明显地分为三部分:“十地品”前的“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升须弥山顶品”、“须弥顶上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升夜摩天宫品”、“夜摩天宫中偈赞品”、“十行品”、“无尽藏品”、“升兜率天宫品”、“兜率天宫中偈赞品”、“十回向品”等,主要说明的是凡夫俗子如何通过勤奋修行成为菩萨的过程、内容,构成菩萨行修行的第一阶段。“十地品”则是继成为菩萨之后,进一步提升菩萨品位、等级,成就佛果,具获佛的神通的修行。直到第十地,获得了佛的最高智慧——一切智智,意味着菩萨又被超越,进入到了佛的品位,即所谓的“过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在佛家”。这构成菩萨行修行的第二阶段。“十地品”之后的“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祗品”、“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离世间品”,最后以“入法界品”作结,说明了成为十地品位的菩萨之后的修行。通过这样三个阶段,有情众生便逐渐地证入佛果,断灭了一切烦恼的垢染,超离了生死而且最大限度地饶益众生。所以,整部《华严经》是有情众生修行菩萨行的线路图、历程表以及成佛的条件、次第、标准、标志等。这一点,从《华严经》的翻译史也可以得到一种印证。《华严经》的主干《十地品》是较早被译为汉文的单品经之一,后来的《十地经论》成了华严宗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以《十地品》为中心,向前追溯出凡夫修行菩萨行的根据、条件、过程等等。比如,在《十行品》中规定,菩萨行修行有“欢喜行”,即“普遍惠施”;“饶益行”,即持戒清净,不执着于声色等五欲,并将这样的道理宣讲给众生,使众生得到佛法利益;“无违逆行”,即忍行忍法;“无屈挠行”,即种种精进;“离痴乱行”,即超越现象,进入本体,摆脱妄执分别而专注于实体的正念,达到最高水平的清净;“善现行”,即安住于并示现为清净的身口意三业;“无著行”,即以无著心消除一切执着;“难得行”,即成就种种善根,但为度脱一切众生而修菩萨道;“善法行”,即得种种陀罗尼,应时说法,“真实行”,即成就第一诚谛等十种行。向后演衍绎出菩萨的种种功德,如具获诸佛的神通(“十通”)、诸佛的智慧(“十忍”),普度众生,深入法界等等。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华严经》的真正价值是使众生通过努力成为菩萨,成为佛,超越尘世的烦恼。

    《华严经》的思想特色也是很明显的。首先《华严经》的佛性论观点进一步向世俗世界发展。《华严经》并不将佛与有情众生绝对隔离开来,并不把佛、佛的境界看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仅仅是人信仰膜拜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有情众生都可以达到的境界。佛性并不是外在于人的悬设,佛性本来就具足于众生的心中,人人皆可以成佛。这一点,既增加了佛教修行的吸引力,缩短了佛与有情众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后来不断发展起来的三界唯心、一切唯识等佛教唯心主义打通了通道。《华严经》认为“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十地品》之三)。由此又引发了《华严经》的万有差别、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圆融思想。很显然,《华严经》既然认为人人都具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自然而然地便将能否成佛的关键引向了个人的自觉努力、个人的修行。人心成了万有差别的根源,人心自觉成了万有差别的条件。由此,《华严经》用“心”来说明佛界与俗界、本体与现象、多与一等等之间的区别、对立和统一。在此基础上,主张进入法界,通过勇猛精进的利己、利他的菩萨行修行,成就佛果。主张学习世间知识,融汇调和不同宗派甚至外道。在承认万有自性差别的前提下说明一切差别之间的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在多种多样的矛盾统一的张力中,实现即现实、即超越的生命存在。由此强烈地透露出了人的生存过程中的即事超越的生存本质,透露出了佛学亦无非是人的生命本质、生存方式的一种表达方式的人学意义。

    《华严经》是华严宗的宗经。《华严经》的教义通过华严宗的发挥、演义,对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特别是对宋明理学的内容及特征产生了重大影响。《华严经》调合各家各派的主张和思想特色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后来发展的儒、道、释融合的趋势,并为这种融合准备了思想资料。《华严经》作为修行关键提出的“三界唯心”说通过华严宗向本体论方向的推演,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华严经》的佛性论对陆王心学有较明显的影响。华严宗尽情发挥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缘起说以及一理殊相说,都成了宋明理学中的“理一分殊”说等思想的思想材料。《华严经》对佛教实践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华严经》深入法界的宗旨,成了后来僧侣“遍游十方,求善知识”的理论基础。《华严经》中的形象思维对佛教艺术以及中国古代文化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华严经》现存有佛驮跋陀罗晋译本六十卷,三十四品,史称“六十华严”;实叉难陀等的唐译本八十卷,三十九品,史称“八十华严”;般若译的四十卷,史称“四十华严”等。除此之外,从东汉末以来,尚有一些单品经译本。东汉末支娄迦谶译的《兜沙经》是《华严经》的最早的单品经汉译本,相当于《如来名号品》。支谦译的《菩萨本业经》相当于《净行品》和《十住品》。姚秦鸠摩罗什译的《十住经》后被全部移植为《十地品》。《华严经》并非梵汉一对一的产物,而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的结集。一般认为它结集于4世纪的西域于阗。唐至清,《华严经》的注疏不下数十种,其中重要的有唐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智俨的《华严经搜玄记》十卷、澄观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华严经》篇幅很大,本次注译的仅是其三十九品中的两品:《十行品》和《十地品》。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