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将释迦如来一代教化分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当如来最初成道时,在菩提树下三七日间,以法身(卢舍那佛身)为诸大菩萨说《华严经》,教菩萨法。此时人间尚无有知者,这是华严时,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又如《涅槃经》所说:“从佛出十二部经,譬从牛出乳。”因为世间人众不堪接受华严大化,于是在三七日后,受梵王帝释请,往鹿野苑转四谛法轮,教五比丘。从此十二年中常说阿含小乘教。这是阿含时,譬如日出渐高,照临幽谷。亦如《涅槃经》所说: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譬从乳出酪。十二年后,为小乘人而想证入法性者,开始说《维摩》、《思益》、《金光明》、《胜鬘》等方等经典,弹偏褒圆、折小叹大以起弟子中耻小慕大之心,又经八年。这是方等时,如晨朝食时。亦如《涅槃经》所说:从修多罗出方等典,譬如从酪出生酥。八年以后说《摩诃般若》性空之教,淘汰洗涤大小各别法执人执,凡有二十二年。这是般若时,如日禺中。亦如《涅槃经》所说:从方等典出《摩诃般若》,譬从生酥出熟酥。二十二年后,因众机已经调熟,于是说《法华》教,开三乘方便权门,显一乘真实,为二乘授成佛之记,经有八年,这是法华时。然后临灭度时一日一夜,说《涅槃经》,具说佛性之理,又为防止末世钝根生断灭见,便扶持戒律,叙谈常住,这是涅槃时。此二时合,如日正午。亦如《涅槃经》所说: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譬如从熟酥出醍醐。通而为论,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每一时之教都通至最后,所谓后后摄于前前。五时也是就每阶段中的特点,标出五时而已。
八教之中是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化仪是说法的方式,化法是说法的内容原则。化仪四教是顿、渐、秘密、不定。顿教是如来成道之初顿说《华严》教菩萨法,这便是顿教。为了方便诱引钝根初机,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如阿含、方等、般若、法华等,便是渐教。如来的三轮教化(说法轮、神通轮、记心轮)不可思议,同时可以为此人顿说,为他人渐说。彼此不相知而各自得益,这便是秘密教。如若彼此相知而得益不同,如来说一经时,有证小乘果,有发菩提心,有入菩萨位的,便是不定教。
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三藏教是小乘教,因为在印度只有小乘教中的经、律、论三藏是经过结集的,大乘经都是各各别行,所以在六朝时习惯通称小乘教为三藏教。通教是通于大小乘的,别教是别教菩萨次第修行的,圆教是教化上智利根顿显佛理的。就五时而言,华严时是以说别教为主而兼圆教;阿含时是但说三藏教;方等时是具说四教;般若时是夹带圆教以说通别二教;法华时是纯圆教;涅槃时是从纯圆教的观点来并说四教。
三藏教是为三乘人各别说明生灭四谛之理。无常三相逼切身心是苦,烦恼业合能招聚生死苦果是集,无有子果二缚是灭,戒定慧能通至涅槃是道。此四审实不虚所以称谛。以析空观(灭色方空)断见思惑而入无余涅槃。此教之中又有四门不同,就是有门、空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一、有门是正谈生灭四缘之有,破十六知见,发真无漏,便是有门。如一切有部诸《阿毗达磨论》所说。二、空门是分析正因缘、假实诸法的生灭而入空,能灭假实之惑,见假实空,发真无漏。此如《成实论》所说。三、亦空亦有门,明因缘生灭亦有亦空,破偏于有无之惑,见因缘有空,发真无漏。如《毗勒论》所说。四、非有非空门,明因缘非有非空之理,破有无边执邪执,见因缘非有非无,发真无漏。如《犊子阿毗昙》所说(此后二门论典未传中土)。虽有四门,但此教诸经论中多用有门。此教但说二教之理,不闻佛性常住涅槃,三乘之果有如灭断。
通教是为三乘人说体空(即色是空)无生四谛之理。如《思益经》说知苦无生,名苦圣谛;知集无和合相,名集圣谛;以不二相观,名道圣谛;法本无生,今即无灭,名灭圣谛。以不生不灭真空之理同入无余涅槃,明因缘即空之理,正因缘法如梦、幻、响、化、水中月、镜中像,体法即空。此教亦有四门:一、有门,若业若果善恶等法乃至涅槃都如幻化,如镜中像,虽无实性而有幻化的头等六分。这是有门。二、空门,诸法既如幻化,便是本自无实,无实即是空,乃至涅槃亦如幻化,如镜中像,假有形色而求不可得。这是空门。三、亦空亦有门,诸法既如幻化,便是有;而求不可得,便是空。如镜中像,见而不可见,不可见而见。这是亦空亦有门。四、非空非有门,幻有尚不可得,况幻空而可得。这便是非空非有门。虽有四门,但此教诸经论中多用空门。此教亦但诠二谛之理,不闻佛性常住涅槃,三乘之果犹如灭断。
别教是为大菩萨说无量四谛之理。如《涅槃经》说:知诸阴苦名为苦谛,分别诸苦有无量相悉是诸苦。知爱因缘能生五阴,一人起爱无量无边,况一切众生所起诸爱。知灭烦恼名为灭谛,分别烦恼不可称计,能断烦恼名为道谛。分别道相无量无边,所离烦恼亦无量无边。用次第三观次第破于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只证“但中之理”。此教之中也有四门:一、有门,说明佛性如乳中酪性,石中金性,如力士额珠,这便是有门。二、空门,说明佛性如乳无酪性,石无金性,众生的佛性犹如虚空,大涅槃亦空,便是空门。三、亦空亦有门,一切众生全有心,但须从善方便方能得见,如乳中亦有酪性,亦无酪性,这便是亦空亦有门。四、非空非有门,明佛性是中道,百非俱遣,如乳中非有酪性,非无酪性,这便是非空非有门。虽有四门,但此教诸经论多用亦空亦有门。此教但别诠三谛之理,修行者于三十心中但成二观智之方便道,登地以后方见佛性。
圆教是为菩萨说明无作四谛(四谛即一实谛)之理。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非可断相,虚空佛性亦如是,是为苦谛。如来非是集性,非是五阴之因,虚空佛性亦如是,是为集谛。如来之性能断烦恼,非常非无常,不名证知,常住不变,虚空佛性亦如是,是为灭谛。如来非道,能断烦恼,非可修法,常住不变,虚空佛性亦如是,是为道谛。又涅槃即生死是无作苦谛,菩提即烦恼是无作集谛,生死即涅槃是无作灭谛,烦恼即菩提是无作道谛。以圆融三观顿断三惑,证“不但中之理”。此教也有四门:一、有门,观见思假即是法界,具足一切佛法;又诸法义是法性因缘,乃至第一义亦是因缘,这便是有门。二、空门,观幻化见思及一切法不在因、不在缘,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这便是空门。三、亦空亦有门,幻化见思虽无真实,分别假名则不可尽。“于第一义而不动,善能分别诸法相”,无名相中假名相说,这便是亦空亦有门。四、非空非有门,观幻化见思即是法性,法性不思议,精进故非有,非出世故非无,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这便是非空非有门。虽有四门,但此教诸经论多用非空非有门。此教初心即开佛知见,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谛名审实,审实之法即是不二。况真俗二谛只是方便,圆教一实谛理方是真实。如日月不转而醉人见转。一谛如真日,二谛如转日。三藏教及通教唯诠转日,诠空有二谛,不谈真日,不诠一实谛。别教分别说二谛及一实谛,如离真日有转日。圆教诠一实谛,转日即不转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