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慈悲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天津佛教居士林)
    佛教流行,其隐显盛衰之迹,必视国体为转移。国体专制,而与教旨相乘;国体和平,而与教旨相合。和平之义,即佛教平等慈悲之道。人民既趋向于和平,则教藉政而益显;然人民未臻和平程度,则政必藉教以相成。何以故?欲期世界和平,宜培社会道德;欲培社会道德,应尚佛教慈悲,不存人我情见,生佛等观,冤亲一相,乃是和平之根本。儒云:“本立而道生。”假使国民之心理,未有慈悲之观念,人我炽然,竞争纷起,不独无以致和平,抑亦无以杜杀伐。欲杀机止息,竞争潜销,必以慈悲化民,方可臻无为之郅治。孔子有言:“吾闻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斯即慈悲之化,深入人心,故使无为之治,遂见于世。而我伟大祖国,果能崇尚佛教慈悲之道,广宣流布,使民日熏日习,自可日趋于道德。故曰:“政必藉教以相成。”是知爱教,即所以爱国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