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轮回的六趣——六道中,鬼与地狱,是六趣中不同的二趣。鬼与地狱,可说是古代极一般的信仰;在佛法传来以前,我国也早有了鬼与近似地狱的信仰。佛法传来,在重信仰的民间佛教中,鬼与地狱有了混合的倾向。特别是盛唐以后,佛教偏重实行,法义的理解衰落,传出了国人自己编写的经典,鬼与地狱被混合为一,成为民间的信仰。
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如魑,魅,魍,魉,魃,魈等,或是山精、木怪,或是灾旱、疫疠的厉鬼;有关天象的,称为神。人类是聚族而居的,最初想到的,死是回到(民族)祖神的所在(“帝所”),如文王的“在帝左右”。但知识渐增,自身的所作所为,深深的有了罪恶感,不但一般人,自觉没有回归祖神所在的可能,连君主也要举行封禅礼——在高山上加些土(封),在山下挖掉些土(禅),才有出地府而登天的希望。这样,才有“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的信仰。鬼,起初似乎还有些自由,如对于生前的怨敌,有“诉之帝所”而来索命的;也有对生前的恩人,如“结草衔环”来报恩的。不过人类的命运,越来越悲惨,终于为鬼而住在地狱中了。从战国时代的传说来看,古代的死鬼住处,略有三处。一、东方:泰山是夷族(殷商属于这一系)发展的中心地带,泰山最高,泰山下有梁父,蒿(或作高)里等山,是当时的葬地,所以古代的挽歌(极可能起初是推挽灵车去安葬时所发的哀声),有“梁父吟”,“泰山吟”,“蒿里”,“薤露”等名目。人非死不可,似乎有鬼卒来提取那样,所以汉代《古乐曲》说:“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踌躇”;死了就是鬼,葬在地下,鬼也在地下,凄惨而不得自由,所以说:“魂归泰山狱”,这是“地狱”一词的来源。二、西方:九原或作九京,在今山西省绛县,是晋国士大夫的葬地。黄河流域是黄土地,葬在地下,地下是有水的,所以有“黄泉”一词;九原也就称为“九泉”了。“黄泉”,“九泉”,都是鬼魂的住处。三、南方:长江上流,古代有“夔越”,在今四川的奉节。这里,古代称“归州”,“秭归”。夔,归,都与鬼有关,所以奉节以西,长江北岸的酆都,后来被传说为鬼魂住处。我国是多民族融和而成的,地区广大,鬼的住处,当然也不可能一致。但死了鬼在泰山狱的传说,由于这里的文化高,影响大,西汉时已成为普遍的信仰了。
佛教所说的地狱与鬼,是不同的两类众生。地狱,原语音译为“泥犁”,“那洛迦”等,意义是“苦器”,住着最苦痛的众生。这一类众生,主要的在地下,所以早期的译经者,为了国人的容易接受,就译作“太(泰)山地狱”。如吴支谦译的《佛说八吉祥神咒经》说:“不堕太山地狱。”西晋失译的《鬼子母经》说:“盗人子杀啖之,死后当入太山地狱中。”后来,译师们都译作地狱,或音译为泥犁、那济迦等。太山是方便的译法,其实地狱并不是在泰山的。地狱可分四大类:一、八热地狱:在地下,最底层是阿鼻——无间地狱。这是地狱中最根本的,到处充满火焰,与基督教所说的“永火”相近。二、游增地狱:每一热地狱的四门,每门又有四小地狱。八热地狱四门各有四狱,总共有百二十八地狱。这是附属于大地狱的,是从大地狱出来的众生,要一一游历的苦处,所以总名为“游增”。三、八寒地狱:是极寒冷的苦处,都以寒冷悲号,及身体冻得变色为名。四、孤独地狱:这是在人间的,山间,林中等,过着孤独的、非人的生活,可说是人间地狱。八热,八寒,游增,孤独,总有十八地狱。部派中,也有立八热,十寒——十八地狱的。我国一向传说“十八层地狱”,说十八是对的,但不是一层一层的十八层。总之,这是六道中最苦痛的,受极热、极寒,或在人间而受非人生活的一类。
说到鬼,本于印度的固有信仰,佛教又加以条理简别。鬼的原语为闭戾多,一般译作饿鬼。印度传说:世界最初的鬼王,名闭多,是父或祖父(老祖宗),所以闭戾多是父或祖父所有的意思。这与中国传说,人死了回到祖神那里一样。后来的鬼王,名为阎魔王(或译阎罗,阎魔罗)。鬼——闭戾多也分二类;一、住在阎魔世界的,由阎魔王治理。二、散在人间的,多数在树林中,所以称树林为“鬼村”。这些鬼,可分三类:无财鬼,少财鬼,多财鬼。无财鬼与少财鬼,是没有饮食可得,或得到而不大能受用,这是名符其实的饿鬼。多财鬼中,也有享受非常好的,与天神一样。这与我国所说,人死为鬼,如有功德的为神,意义相近。这是约“人死为鬼”而说的,所以名闭戾多。依佛法说:人间儿孙的祭祀,唯有这类饿鬼,才会接受儿孙的祭品。从六道轮回来说,鬼,不一定是“人死为鬼”(人死也不一定做鬼)的,也可能是从地狱,畜生,天中来的。这类鬼,名目繁多。有与天象——风、云、雷、雨等有关的,有与地——山、河、地、林、谷等有关的;有高级而被称为天(神)的,也有极低贱的。名目有:夜叉,罗刹,乾闼婆,紧那罗,鸠盘陀,毗舍遮,富单那,迦吒富单那等。夜叉是手执金刚杵的;罗刹男的非常暴恶,而女的以色欲诱人致死;乾闼婆是爱好音乐的;紧那罗头上有一角;鸠槃陀形似冬瓜,以啖人精气为生的。这类鬼(泛称为鬼神),高级的称为天,如四大王众天,忉利天,有些是鬼而又天,天而又鬼的(也有畜生而天的,如龙,迦楼罗,摩睺罗伽等)。这类鬼神,有善的,也要信受佛法,护持三宝;恶的却要害人,障碍佛法,所以佛法有降伏这些鬼神的传说。这类鬼神,近于中国的魑、魅、魍、魉,雷神、河伯,龙、凤等,与“人死为鬼”是不同的。
佛教传说的鬼神,为中国人所关切的,是“人死为鬼”,在地狱中的鬼。受到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谁都关心死后父母等的饿鬼生活,希望有所救济,使孝子贤孙们得到安慰。首先,传来西晋失译的《报恩奉盆经》(我国又敷衍为大乘化的《盂兰盆经》)。经上说:目连尊者的生母,堕在饿鬼中,请佛救济。佛说: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发心供养僧众,可以使七世父母,六亲眷属等脱出“三途”——三恶趣的苦报。这是有印度习俗成分的,但到了中国,大大的发展起来,流传出目连救母的故事,演变为著名的“目连戏”。不过,目连只是阿罗汉,重大乘的中国佛教,终于发现了与“地”有关的地藏菩萨。依《地藏十轮经》说:地藏菩萨特地在秽土人间,现出家相。宣说种种堕地狱的恶业,劝告在家众不可违犯。这是着重化度众生,不致于堕落地狱,而不是专门救堕地狱众生。当然,地藏菩萨神力示现,也有现“阎罗王身”,“地狱卒身”的。就这样,中国佛教开展出地藏菩萨救度地狱饿鬼的法门。一、《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传为唐实叉难陀所译。但在唐、宋的《经录》中,没有这部经,《宋藏》、《丽藏》、《碛砂藏》、《元藏》也没有,到《明藏》才有这部经,这是可疑的。《本愿经》说到:一位婆罗门女,以孝顺心,供养佛塔,称念佛名,使堕在地狱中的亡母生天。又说:地藏菩萨的本生——光目女,发大誓愿,愿度尽地狱等恶道众生,然后成佛;就这样,要堕地狱的母亲,脱离了苦难。重孝道,重于度脱地狱(饿鬼)众生,适合中国人心,可说是目连救母的大乘化。二、《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续藏乙·二三),传说是赵宋藏川所传出的。(阴间地府)阎罗国中有十王,就是一般传说的十殿阎罗。人死以后,要在这里接受十王的审判。怕他们审判不公,地藏菩萨也会来参加裁断。十殿阎王加上判官、鬼卒,俨然是阳人间官府模样。依佛法,“自作恶不善业,是故汝今必当受报”。“自作自受”,随业受报是不用审判的。十王经说,无非参照人间政制,编出来教化愚民;十殿阎罗,大都塑造在民间的城隍庙中。地藏与十王的传说,与目连救母说混合,终于阴历七月被称为“鬼月”了。“鬼者归也”,中国旧有死后“招魂”,有“魂兮归来”的传说。阴阳家以为人死了,在一定时间内要回来的,所以有“避煞”、“接煞”的习俗。有一位法师说:“人死后就像去旅行一般,总要回到自己的房子。”(身体)(《文殊》三二期)这不是佛法,只是中国固有的民间信仰。七月十五日,道家称为中元节;恰好佛教说七月十五——自恣日供僧,可以度脱饿鬼的苦难。再与地藏、阎罗王说相混合,而有七月底为地藏菩萨诞的推定。中国民间(及佛教)信仰,七月是开放月,地狱的鬼魂,都回故乡来探望亲人。庸代实叉难陀与不空,都译出《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不空还传出《焰口仪轨》。焰口,是饿鬼中口出火焰的,所以或译面然(燃)。这是印度佛教后期,“秘密大乘”的救度饿鬼法,可以救度无数的饿鬼。适合中国“人死为鬼”的信仰,七月里到处“放焰口”,救度父母眷属的鬼魂;有的称之为“普度”,倒也合适。七月里,大批的鬼魂拥到,到处放焰口(有的七月里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放,我想是发放救济饿鬼饮食的意思。中国的阴历七月,是“教孝月”,“救鬼月”,也可说是“鬼魂回乡渡假月”,热闹非凡。儒、释、道——三教混合的七月超度,与佛法中地狱与鬼的原意,似乎越离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