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琐谈 十、拈花微笑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盛唐以下,佛法日渐在起伏中衰落,能始终维持佛法形象,受到一般人尊敬的,是禅宗。虽然禅宗已多少中国化了,但从维系佛法来说,对中国佛教的功绩,是首屈一指的!佛法有师承的传授,师长并以护持正法相付嘱,如西晋译的《阿育王传》说:佛“告摩诃迦叶言:于我灭后,当撰(结集)法眼”(卷三);“迦叶付嘱阿难而作是言:长老阿难!我今欲入涅槃,以法付汝,汝善守护”;“阿难语商那和修:……我今欲入涅槃,汝当拥护佛法”(卷四);“商那和修语优波鞠多言:……我今以法付嘱于汝”(卷五);“优波鞠多……语提多迦言:我今以法付嘱于汝。”(卷六)在自己要入灭时,这样一代代的付嘱下去。“法藏”,是佛法藏,如摩诃迦叶等所结集的;“法眼”,是悟入佛法的清净知见。可见付嘱的,是结集的法藏,与佛法的如实知见;付嘱后人,要后来的护持佛法,以达成“正法久住”的目标。这一临终付嘱的传说,元魏所译《付法藏因缘传》,共二十四代,到师子尊者为止,都是这样的付嘱。禅宗是菩提达磨传来的,起初也是这样的临终付嘱,一代一人。到了黄梅五祖以后,来学而得益的不少,所以形成了:从师长修学而有深悟的,就得师长的付嘱。在形式的付嘱外,还有“密传心印”。受付嘱不一定在临终,受付嘱的也不止一人,所以传说有达磨的预言:“我本来大唐(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敦煌本《坛经》)“五叶”是五代;从此以后,果实累累,不再单传一人了。禅宗所传的西天二十八祖,还是依《付法藏因缘传》,略加补正而成的。六祖以后,师资授受,分为五宗。在宋代,出现了释迦,付法的新传说,如(公元一一八八年)宋智昭的《人天眼目》(卷五)说:“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一一〇九年撰)《禅门续灯录》,(一一八三)《联灯会要》,也有这一记录;但契嵩在皇祐年中(一〇四九至一〇五三)所著《传法正宗记》(卷一),对这一付嘱,还不敢肯定。这是过去禅家所没有的传说,大抵是宋代(公元九六〇——)以来所传出的。这一传说出现的意义是:释迦化世,一向以声教为主,所以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达磨西来,还是以“楞伽印心”;《付法藏因缘传》,也只是付嘱护持。而禅宗接引学众的方便,马祖(弘法于公元七五〇后)等以后,作风大有变化,如弹指謦欬,扬眉瞬目,推倒禅床,棒喝交施……可能会引起怀疑过去传法说的可信性。那么,“拈花示众”,“破颜微笑”的心心相印而付嘱,就适合当前的禅风了。而且,禅师们轻视经论,自称“最上乘”,这一传说也是很适合的。从此,“拈花微笑”,被一般看作“禅源”,禅宗是从“拈花微笑”而来的。后来,甚至有“抹杀五家宗旨,单传释迦拈花一事,谓之直提向上”的(《五宗原》序)。这可能是不满宗派偏执,专在师资授受上起诤论的反响!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