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们是来受戒的,所以这条对你们是有切身关系的,希望大家注意。
这次来受戒的,有受增益戒者,有新受戒者。对于受增益戒者,可能有人以为我是在标新立异,认为受戒就受戒,还要受什么增益戒。
增益戒在大陆上,慈舟老法师曾举行过一次,但参加的人数不多。还有女众二部僧中受戒,慈舟老法师亦同样提倡过一次,在台湾以前我也提倡过二次,连这次算是第三次。
在《梵网经》上,曾提及增益戒,律中也规定女众应于二部僧中受戒之事,但近代传戒,除慈舟老法师和我提倡之外,却从未用二部僧中授戒,未实行许不算是没有,仅是我们未提倡而已。
这次我提倡受增益戒的原因有二:我曾听到受过戒的老戒说,过去在戒坛中,生活很有规律,规矩亦很好,可惜时间太短促。所以这次戒坛我特别设立增益戒,并且将戒期延长至五十三天,满足他们重温有规律的团体生活,以达成他们的愿望和理想。
不过我对受增益戒者寄望很大,但却也使我有点失望。对你们寄望的是,你们既然再来受增益戒,就要过着超平常人的生活训练,如过堂用斋,或走路、合掌、放掌、礼佛等威仪规矩,都要合乎戒坛的严格要求,一举一动都要做新戒的模范;失望的是,我发现受增益戒者之中,有小部分的戒子,不是真正发心来受戒的,他们的举止行动,表现并不十分诚恳认真,如走路时摇摆随便,站在那里东张西望,甚至合掌、放掌都不如法,殷望你们还要发道心,好好在戒期中有所表现,而引礼(赞)师们,更要加强他们威仪规矩的教导。要知道来戒坛受戒有二个目的:一是学习威仪规矩,再者要遵守戒法,希望你们抱着这个宗旨在戒坛中生活。
所谓受持戒法者,戒法是我们要受的戒,戒要先受后持;戒受过后,就要依戒奉行。
受戒也有阶梯层次,如先受沙弥(尼)戒,次登比丘(尼)坛,最后就是菩萨戒了,这三坛大戒与三聚净戒,是有密切关系的。
三聚净戒者:(一)摄律仪戒,是断一切恶。(二)摄善法戒,是修一切善。(三)饶益有情戒,是誓渡一切众生。三坛大戒中之沙弥(尼)戒、比丘(尼)戒,是属摄律仪戒,若由止恶而行善就是摄善法戒,而菩萨戒即是饶益有情戒所摄。
一个出家行者,不但要守戒持律,进而还要修习善法,故三聚净戒中的前一条,是属止持作犯,而后二条,即属作持止犯。
若以饶益有情戒而言,现在此戒你们虽还未受,但在戒坛中班首是最易表现的了。如在戒兄弟中,有不守规矩者,要加以规劝,劝而不听者就请戒师父加以教诫;或在同戒中教他们穿袍搭衣;或有同戒者,因不懂国语,故和尚讲戒时,都听不懂,但经台语翻译后,而使他们闻戒受益,绝不可以为自己懂得国语,认翻译一次,就是浪费时间;当班首者在戒坛中,能处处去替戒兄弟设想为多,去成就他们的道业,就是饶益有情戒,就是大乘菩萨行。虽然班首或因班员没有威仪,而被戒师父责骂,或班首管教班员时,班员不高兴,认为是借故找茬,而两边不讨好。但当班首者,虽然辛苦,多吃点亏,也要发心啊!
我在年轻时,曾为班首做了一首打趣诗。诗云:“受戒切莫当班头,当了班头眼泪流,不管戒兄戒师骂,管了戒兄结冤仇。大乘发心从今起,菩萨功德万古留。”希望每班班首,要发心,不怕苦,多为戒兄弟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