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认为,世界总是在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坏灭。每个世界从生成到坏灭,所经历的时间正好是一个“劫”。每一个“劫”中,都包括了四个时期——世界生成的时期,叫做“成劫”;世界暂存的时期,叫做“住劫”;世界发生毁灭性灾难的时期,叫做“坏劫”;世界归于毁灭的时期,叫做“空劫”。
可见,造成世界毁灭的原因,是“坏劫”时期发生的毁灭性灾难。佛教宣称:每到“坏劫”时期,都会出现不可抵御的火灾、水灾和风灾。从天上同时出现七个太阳而引发的第一次火灾开始,连续发生七次火灾,然后是一场由于大雨而引起的水灾,所谓“七火一水”;经历七次“七火一水”之后,再经历一次“七火一风”,总共有64度大灾厄,世界终于归于毁灭。
佛教把“坏劫”时期所发生的火灾、水灾、风灾合称为“大三灾”。在“大三灾”中,最多的是火灾。64度大灾厄中,有56度火灾。可以说,火灾是造成世界毁灭的主要原因,正如《仁王经》里面所说的:“劫火洞燃,大千俱坏。”
《高僧传·竺法兰》里面记载:西汉时代,汉武帝为训练水军和解决长安水源不足,于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开凿昆明池(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斗门镇附近)。开凿时,曾挖掘出很多黑灰。当时,人们都不知道这些黑灰是什么东西,连以学识渊博著称的东方朔也不认识,只能建议:“可问西域胡人。”直至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中天竺僧人竺法兰来到汉土,这才揭开了谜底:“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原来,这是上一个“劫”的“坏劫”时期中,劫火遍烧世界而残留的灰烬。
佛教还宣称:即使在世界暂存的“住劫”时期,也并非天下太平,“刀兵灾”(战争)、“疾疫灾”(瘟疫)、“饥馑灾”(饥荒)时有发生,合称为“小三灾”。佛教宣称:每个“住劫”时期都会出现20次“小三灾”——“刀兵灾”历时七日,“疾疫灾”历时七月七日,“饥馑灾”历时七年七月七日。
除了“大三灾”和“小三灾”的说法之外,佛教还有“八难”之说,指障碍见佛闻法的八种情况: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郁单越”;五、“长寿天”;六、“聋盲暗哑”;七、“世智辨聪”;八、“佛前佛后”。在这八种情况中,“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都是因作恶多端而坠入的“恶道”,自然不利于见佛闻法;“郁单越”即四大部洲中最优胜的北俱卢洲,“长寿天”指“色界”、“无色界”这些安稳、长寿的地方,这两处的环境过于优越,容易使人沉湎于安逸事受,也不利于见佛闻法;“聋盲喑哑”指耳聋、眼瞎、口哑,是身体方面的残疾,“世智辨聪”指自恃智慧、聪明,是精神方面的缺欠,这些都不利于修行,也影响见佛闻法;“佛前佛后”指的是前一个佛已经涅槃而后一个佛尚未出世之际,没有佛的教化,众生如何能够见佛闻法?
作为一条成语,“三灾八难”泛指各种灾难,常用来形容人多灾多病,也用来形容事情的波折多、故障多。
另一种说法是:“八难”即“八灾患”,指妨害禅定的八种情况:第一,“忧”;第二,“喜”;第三,“苦”;第四,“乐”;第五,“寻”;第六,“伺”;第七,“出息”;第八,“入息”。其中,“忧”、“喜”、“苦”、“乐”统称“四受”,指随感官而生起的各种感情,佛教认为它们是构成人身、产生贪欲的成分;“寻”指追求,“伺”指等待,二者都是“有所执”的表现;“出息”指呼出的气息大于吸入的气息,“入息”指吸入的气息大于呼出的气息,二者都是精神散乱的表现。因为这八种情况妨害禅定,所以叫做“八灾患”。佛教把“大三灾”称为“外灾”(发生于外部环境的灾害),把“八灾患”称为“内灾”(发生于主观我体的灾害)。“外灾”与“内灾”合在一起,岂不包罗了各种灾难?
也有人认为,“三灾八难”是典型的梵汉合璧的成语:“三灾”是佛教名词,“八难”是道教名词——《灵宝真一自然经诀》中说:修道成仙要经历八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一难,合称“八难”。要托生为人,必须“舍女作男”,这是第一难;托生成男人了,还必须“才智明远,形容端伟”,这是第二难;成为聪明、端伟的男人了,还必须托生到“有道之国”,这是第三难;托生到好地方了,还必须“贫穷而好道”,这是第四难;经历过贫穷了,还必须“富贵而信尚道士,尊奉经书”,这是第五难;贫富都经过了,还必须“能受人之恶,而不与较”,这是第六难;有了“受人之恶”的修养了,还必须“得见三洞宝经而勤诵供养”,这是第七难;见到道经、读过道经了,还必须“值见仙真说法教化之时而同志相遇”,这是第八难。《云笈七籤》中说:修道成仙有八个难关,叫做“八难”。“不废道心”是第一难,“不就明师”是第二难,“不托闲居”是第三难,“不舍世务”是第四难,“不割恩爱”是第五难,“不弃利欲”是第六难,“不除喜怒”是第七难,“不断色欲”是第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