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小节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理惑论》针对佛教传入汉土以后在社会上所引起的种种反响和疑难,分别予以解答或反驳。由于采用了问答的方式——对佛教的疑难由问者提出,对问题的解释由答者阐述,因此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的看法和理解。

    在阐发佛教原理时,《理惑论》除了广引《老子》之外,还广泛引用儒家经典,宣扬佛、道、儒一致的观点,有一定影响。

    当时,有人根据《孝经》里面所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提出:“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意思是:如今沙门剃去头发的做法,是多么违背圣人的教诲,不合乎孝子之要求啊。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牟子先举了一个例子:从前,有齐国的父子二人乘船渡江,父亲不慎失足落水,他的儿子挽起袖子伸出胳膊抓住父亲的头发,把父亲从水里拽了上来。这时,父亲已经昏死过去了,儿子连忙把父亲的身体头朝下倒过来,终于“水从口出,父命得苏”。牟子分析道:抓父亲的头发、颠倒父亲的身体,“不孝莫大”,可是保全了父亲的生命。如果只是对落水的父亲拱手行礼,“修孝子之常”,父亲就被水淹死了。所以做事情要合于时宜,不可拘泥。

    然后,牟子又举了一个例子:周代的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为了让幼弟季历继承王位,他与二弟仲雍躲避到江南,而且按照当地的风俗,“断发文身”(截短头发,在身体上面刺上花纹),在吴越地方长住下来。牟子分析道:泰伯“断发文身”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孝经》里所说的“身体发肤”之义,可是孔子极为称赞他,认为他的品德可谓“至德”。

    最后,牟子指出:“由是而观,苟有大德,不拘于小。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不视色,可谓让之至也,何违圣语?不合孝乎?”意思是:从这两个事例来看,如果要讲大的品德,就不必拘泥于小节。沙门捐出了家里的财产,舍弃了老婆、孩子,放弃了声色方面的享受,是最大的谦让,怎么能说是违背圣人的教诲,不合乎孝道呢?现在人们常说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就是由此产生的。

    如果只说“不拘小节”,则是一条成语,用来表示不拘泥于细枝末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