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汉地佛教摆脱了依附于“黄老之学”的局面,经过与“玄学”合流,开始有了相对独立的发展。
看破红尘
魏、晋时期,在汉地并行着两大佛学派别。北方主要流行“禅学”,主张默坐专念,是实践之学;南方主要流行“般若学”,解释《般若经》,是理论之学。
“般若”,是梵文音译,又译作“波若”,意译为“智慧”或“智”、“慧”、“明”等,指如实了解一切的佛教智慧。大乘佛教把它称为“诸佛之母”,认为这种智慧是成佛所必需的特殊认识,世俗之人不具有这种智慧。汉地佛教为表示它与一般智慧不同,所以采用音译。对于“般若”义理的研究,叫做“般若学”。
《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当时,已经有了东汉支娄迦谶翻译的《道行般若经》、三国支谦翻译的《大明度无极经》;在西晋时代,无罗叉、竺叔兰两人又译出了《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出了《光赞般若经》。这些佛经把宇宙分为“色法”(物质世界)与“心法”(精神世界)两个部分,认为这二者都没有实体,“自性是空”。
根据“自性是空”的理论,汉地佛教主张“看破红尘”。
“红尘”本是我国的传统词汇之一,原指尘埃,因在日光照耀下呈现红色,故名;后来也引申为热闹、繁华的地方。佛教传入以后,“红尘”用来表示“人世间”(与彼岸世界“出世间”相对)、“尘世”(与佛居住的“净土”相对),即现实世界。“看破红尘”的意思是:具有“般若”智慧,因而看透了现实世界“自性是空”的本质。
作为一条成语,“看破红尘”用来形容:看透了世情,对一切持超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