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俗子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般若学”对于世界的解释,与“玄学”有不少相通之处。

    “玄学”是魏、晋时期风靡一时的学说理论。它的特色是:用老庄思想诠释儒家的《论语》、《周易》等经典,从而在儒、道两家学说的综合之中去探求保持儒家道德标准的新形式。“玄学”把具体感官所及的客观世界视为无关紧要的现象,称之为“末”,把超乎现象的、非感官所及的、无形无象的精神视为至关紧要、至高无上的“本”,从而适应了统治者维持封建统治的需要,成为当时门阀士族大力提倡的学说理论。

    然而,由于“玄学”专务清谈,迂诞浮华,而且抽象思辨,繁琐晦涩,因而难以被多数人接受,只是局限在名门世族的圈子里,充当他们表示身份、显示教养的一种装饰品。但是,“玄学”的不足却从大乘佛教的“般若学”那里得到了补充。“般若学”不仅有一套精致的唯心主义体系,能够迎合名门世族的“玄学”兴趣;又有一套“因果报应”等粗浅的教义,能够被中、下层社会所接受。由于“般若学”补充了“玄学”的不足,因而受到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提倡,形成了“般若学”与“玄学”合流的局面。

    成语“凡夫俗子”很能表现这种合流现象,也是印度文化与汉地文化合璧的一个典型:“凡夫”是一个佛教名词。佛教把人分为“圣者”与“凡夫”两类——已经“断惑证果”(断灭了对世界的错误认识、获得了修行果位)的人是“圣者”,没有“断惑证果”的人是“凡夫”,二者大有不同,“判如天壤”。“俗子”也叫做“俗士”,是魏、晋时代的一个称谓——名门士族称自己为“名士”,称名门士族之外的寻常人为“俗士”(世俗之人)。

    作为一条成语,“凡夫俗子”用来泛指平庸的人、平常的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