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鼎盛时期的唐代,几乎所有的书法家都为佛寺、佛塔写过碑文。
唐初的欧阳询,写了《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简称《化度寺碑》;中唐的颜真卿,写了《多宝塔感应碑》(简称《多宝塔碑》);晚唐的柳公权,写了《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简称《玄秘塔碑》)。这些,都是著名的传世之作。
大书法家李邕,字泰和,因唐太宗时曾任“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他的字,体势方而顿挫圆,笔力骏而气度缓,纵横开合,风采动人。同时,李邕工文善颂,名满天下。当时很多佛寺都请他撰写过碑文。
李邕曾为一个外籍来华僧人撰写墓碑。唐高宗龙朔年间,这个外籍僧人来到我国江淮名城泗洲(今江苏省泗洪县)。人们问他:“汝何姓?”他回答:“何姓。”人们又问:“何国人?”他回答:“何国人。”这个后来被人们尊称为“泗洲僧伽大圣”的外籍僧人,当时可能是由于语言不通,听不明白,说不清楚,也可能是出于某些原因,有意埋名隐籍;或者是性格幽默,故意与人们开玩笑……听的人却信以为真了,并且以讹传讹,扩散开来。“泗洲僧伽大圣”去世后,李邕为他撰写的墓碑中,竟然这样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
宋代僧人惠洪在他的《冷斋夜话》卷9里面记录了上述情况,并就此发表评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意思是:这就好像是对傻子讲说自己的梦,傻子却把梦境当成真事了。
成语“痴人说梦”就是由惠洪的评论中产生的,但意义有了变化,由“对痴人说梦”变成了“痴人对人说梦”:傻子对别人讲说自己做的梦,用来比喻愚昧的人讲荒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