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寺里的“钟头”,是专门负责撞钟的僧人。

    佛寺里的报时器,本来叫做“犍椎”。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需要召集僧众时,就敲响犍椎,最初是敲击三下犍椎,叫做“打三通”;释迦牟尼逝世以后,因僧众比较分散,敲击犍椎的次数多了起来,叫做“长打”。

    汉地佛教把钟作为佛寺里的报时器。撞钟,是佛寺里面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敕修清规》里面规定:每天拂晓和黄昏之时,都要各撞钟一次,每次要撞击108下(估计是36“天罡”与72“地煞”的合数),而且“引杵宜缓,扬声欲长”,需要很高的技巧。撞钟的章法也非常讲究:河南的少林寺,每次撞钟分为“三通”,每通撞击36下,总计108下;在这108下中,开始的3下和最后的3下节奏较快,其余的节奏舒缓而均匀。苏州的寒山寺,要求在大约20分钟的时间内均匀地撞击108下,而且最后一下一定要撞在午夜与凌晨交际的一瞬间。杭州的灵隐寺,每次撞钟也分为“三通”,每通是“前击八,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更兼临后击二下”。撞钟的章法如此讲究,因此,佛寺里的“钟头”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

    佛教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撞钟”这样庄重、严肃的事情,在汉语词汇中也被戏谑、调侃了。成语“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就带有调侃的色彩,用来比喻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