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女散花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维摩诘经》,简称《维摩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是在汉地影响最大的佛教经典之一。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经,其主角是佛教传说中的一位著名的大乘居士——“维摩诘”。

    《维摩诘经》里面说:维摩诘与释迦牟尼同时代,是毗舍离城的一个大富豪,他虽然过着世俗的贵族生活,却因修习“通达佛道”的真正的“菩萨行”而有着高尚的精神境界,不仅远远超过一般佛教信徒,甚至超过了很多著名的菩萨。他虽然拥有大量财产,却“视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他虽然妻妾彩女围绕,却“常远离五欲污泥”;他虽然享美食、着华裳,却“内常如禅”。《维摩诘经》里面还说:维摩诘精通大乘佛法,“深入微妙,出入智度无极”,以善于应机化导而著称,是“现身说法”、“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他曾以称病为由,向释迦牟尼派遣来问讯的舍利弗、文殊师利宣讲大乘佛法,义理深奥,妙语横生。对于他的辩才,连以“智慧第一”闻名的文殊菩萨也深为叹服。因此,《维摩诘经》的主旨是:达到解脱境界不一定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关键在于主观修养。

    由于维摩诘的世俗贵族身份,《维摩诘经》刚一传入汉地就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欢迎。特别是南北朝的门阀士族,对这部佛经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从三国时代支谦的第一部汉文译本(名为《维摩诘经》,2卷),到姚秦鸠摩罗什的汉文译本(名为《维摩诘所说经》,3卷),这部佛经在150年之间至少被翻译了4次;而且以后仍有所译,唐代的玄奘也曾翻译过这部佛经(名为《说无垢称经》,6卷)。其中,以鸠摩罗什的3卷译本流行最盛。

    历代的佛教艺术,也常以维摩诘为题材。这些作品中的维摩诘,没有一点儿印度人的风貌,完全是一个中国化的人物。南北朝时代创作的维摩诘形象,“清羸学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表现出一副清谈家的面目。唐代创作的维摩诘形象,表情生动,情绪热烈,例如敦煌莫高窟第103窟壁画上面的维摩诘,须眉奋张,双目炯炯,身体略向前倾,表现出他发挥辩才解释大乘教义的情景。宋代创作的维摩诘形象,安详而平静,例如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维摩诘坐在炕上,略呈病容而精神矍铄,以手作势,侃侃而谈。

    《维摩诘经·观众生品》里面记载:一天,如来佛在西天坐莲花宝座讲经说法,忽然看见天边瑞云自东而来,知道这是维摩诘居士宣称自己生病了,就让诸天菩萨和众弟子前去问候。如来佛知道,维摩诘必定乘此机会讲经说法,就派身边的“天女”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天女来到维摩诘居处的上空,只见维摩诘端坐殿前,闭目合十,正在与大家参禅,便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鲜花落到诸菩萨与弟子们身上以后,“悉皆堕落”,唯有落到舍利弗身上的,“便著不坠”。天女就对舍利弗说:“结习未尽,故花着身;结习尽者,花不着身。”舍利弗由此得知,自己的道行不够,就更加努力地修行了。

    成语“天女散花”就是由这个佛教故事产生的,用来比喻物体纷纷洒落的样子。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