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佛脚”本是佛教的一种礼节——向佛行礼时,举起双手捧接佛足,以示敬意。这种礼节叫做“接足”或“捧足”,俗称“抱佛脚”。
宋代刘攽的《中山诗话》里面记载:有一次,宰相王安石与几个客人闲谈。提到佛经的时候,王安石有些感慨地说:“我老了,该跟和尚作伴去了。”说完,他随口念了一句:“投老欲依僧!”话音刚落,一个客人紧接着念了一句:“急来抱佛脚!”王安石认为这个客人在讥讽自己,很不高兴地说:“我念的是一句古诗。”这个客人说:“我念的是一句俗谚。去掉您那句古诗的‘头’(投),去掉我这句俗谚的‘脚’,剩下的就成了‘老欲依僧,急来抱佛’,岂不是一副妙对?”在座的人听了这番话,都笑了起来,王安石不禁也笑了。
成语“急来抱佛脚”(又做“临时抱佛脚”)就是由此产生的,用来比喻:平时不住来,遇到急难的时候才去恳求。也用来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
一说:“急来抱佛脚”是外来语汇之一。清代翟灏的《通俗编·释道》里面,引了张世南《游宦纪闻》中的一个资料说:云南的南边有一个崇尚佛教的小国,“有犯罪应诛者”,被追捕得十分急迫时,就跑到佛寺中去,“抱佛脚悔过”。据此,翟灏得出如下结论:“今谚云‘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乃番僧之语流于中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