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汉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苏轼通晓佛教义理。他曾写过一首《宿东林偈》,把庐山东林寺的溪水和青山比喻为“六境”之中的“声”和“色”:“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五灯会元·天竺证悟法师》里面记载:北宋的证悟和此庵两位僧人,曾讨论过苏轼的《宿东林偈》。证悟认为:苏轼对于佛教义理领会甚深,“也不易到此田地”。此庵不同意这个看法,说:“尚未见路径,何言‘到’耶?”证悟分析道:“只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此庵却坚持说:苏轼并不理解“本来无一物”的“禅宗”正见,“是门外汉耳”。经过一番讨论,证悟同意了此庵的观点,还写了一首偈评论苏轼的《宿东林偈》:“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此庵所说的“门外汉”,源于《六祖坛经》:“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到门内。”

    作为一条成语,“门外汉”用来比喻尚未入门的外行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