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不少知名度很高的学问僧和诗僧、画僧。例如:
文莹,字道温,是北宋时代著名的学问僧。他曾收北宋初年至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的数千卷文集,将其中神道碑、墓志、行状、实录等所记载的事迹,辑录为笔记《玉壶野史》10卷。这部笔记中论诗方面的语句,后经清代曹溶摘记为《玉壶诗话》,在文艺理论方面有一定影响。文莹还有一部记写北宋朝野杂事的《湘山野录》,3卷,续录1卷。
宋初的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宁昭、怀古、惠崇等九名诗僧,不满当时诗坛上浮华靡丽的“西昆体”,而奉唐代的贾岛、姚合一派,写日常生活琐事,互相唱和,并称“九僧”,有《九僧诗》传世。“九僧”’之中的惠崇,不仅工诗,而且善画,尤其擅长画鹅、雁、鹭鸶,也擅长画寒汀、烟渚等江乡风物,格调清旷洒脱。苏轼、黄庭坚、王安石等名人大家,都曾赞扬过“惠崇小景”。
与“九僧”同时的道潜,也是一个著名的诗僧。他原名昙潜,苏轼做杭州太守时,喜爱他的诗,为他改了名字。后自号“参廖子”,有《参廖子别集》传世。
僧人昙林,是著名的书法家,擅写楷书。他的书法墨迹收入了《宣和书谱》——宋代的法书著作,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宫廷里面所收藏的法书墨迹,20卷,分为“历代诸王书”、“篆”、“隶”、“正”、“行”、“草”、“八分”、“制诰”等8门,每门前面都有详细、明白的“叙论”,法书目录前面还有书家小传,品第风格源流介绍,保存了比较丰富的书法史料。
《宣和书谱》卷5里面说:僧人昙林“作小楷笔下有力,一点画不妄作”,“但恨拘窘法度,无飘然自得之态。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这里所说的“一波三折笔”,本是三国时代书法家钟繇写“捺”的笔法;钟繇的弟子宋翼,经过三年潜心苦练,也掌握了这种笔法。从《宣和书谱》的记载来看,宋代僧人昙林也掌握了这种笔法。
作为一条成语,“一波三折”不仅用来形容笔势曲折多变,也用来比喻文章结构曲折起伏或事情在进行中曲折多、阻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