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本是我国传统词汇之一,形容优游自得的样予,《诗经·郑风·清人》中,就有“河上乎逍遥”的诗句;“自在”是一个佛教名词,指心脱离了烦恼,通达无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菩提寺上方远眺》诗中,将这两个词并列,组成了梵汉合璧的“逍遥自在”,用来表示没有挂碍:“谁知不离簪缨内,长得逍遥自在心。”
《五灯会元·性空妙普庵主》里面记载:
南宋建炎初年,徐明起兵反叛朝廷。当叛兵经过乌镇(在今浙江省境内)的时候,大肆焚烧杀戮,百姓纷纷逃亡。性空庵的庵主妙普,为此前去见徐明。徐明疑心妙普要施用什么计谋,大发雷霆,要“把他杀掉。妙普说:“大丈夫要头便斫取,奚以怒为!吾死必矣,愿得一饭以送终。”意思是:“你也是一个大丈夫,想要我的头就砍掉拿去,何必发怒呢!我死是一定的了,希望你给我一顿送终饭吃。”徐明听了,就让人拿来僧人不吃的酒和肉。妙普又说:“孰当为我文之以祭?”意思是:“谁能为我写一篇祭文呢?”见没有人应声,妙普就要来纸和笔,为自己写了一篇气吞山河的祭文——
“呜呼!惟灵劳我以生,则大境之过;役我以寿,则阳阴之失。乏我以贫,则五行不正;因我以命,则时口不吉。吁哉!至哉!赖有出尘之道,悟我之性,与其妙心,则妙其心,孰与为邻?上同诸佛之真化,下合凡夫之无明,纤尘不动,本自圆成。妙矣哉!妙矣哉!日月未足以为明,乾坤之足以为大。磊磊落落,无挂无碍。六十余年,和光混浴;四十二腊,逍遥自在。逢人则喜,见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可惜少年郎,风流太光彩。坦然归去付东风,体似虚无终不坏。尚享!”这篇自祭文,就是后世所说的《见佛不拜歌》。
作为一条成语,“逍遥自在”用来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