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慢咽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北宋的“禅宗”著名僧人雪窦重显曾选出100条“公案”,编辑为《雪窦诵古百则》10卷。“公案”,指前辈禅师的言行范例,用以判断是非迷悟,是“倡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对学禅的人进行教示的方法。

    后来,另一个“禅宗”名僧圆悟克勤于北宋政和年间到夹山(在今湖南省澧县东)灵泉院宣讲唱说《雪窦诵古百则》,由他的门人记录、整理为《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10卷,略称《碧岩录》或《碧岩集》——因灵泉院方丈有一块匾额,上题“碧岩”二字,故名。《碧岩录》在每一则“公案”前面,先以“垂示”做提示,然后列出“本则”并加以评论,介绍“公案”人的略历,最后是就其警句的唱颂。

    圆悟克勤的弟子宋昊,对自己的老师著书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样做违背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原则。圆悟克勤去世以后,宗昊就把《碧岩录》的书版烧掉了。直至元代,这部书才又经居士张明远重新刻印出来,流行于市,并被称为“宗门第一书”。

    《碧岩录》第3卷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若是知有的人,细嚼未咽;若是不知有的人,一似浑仑吞个枣。”这里,“浑仑”即“囫囵”,是整个、完整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是掌握了正确方法的人,就会像咀嚼食物一样,仔细地体会其中的滋味;如果是没有掌握正确方法的人,就会像把枣子整个吞下去一样,体会不到其中的滋味。

    成语“细嚼慢咽”和“囫囵吞枣”就是由这段话中产生的。“细嚼慢咽”多用来形容吃东西时细细咀嚼、缓缓咽下的样子,也用来比喻读书时仔细体会。“囫囵吞枣”多用来比喻:不加分析、辨别,笼统接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