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佛教虽然暮气重而创新少,然而并不缺乏精英人物,尤其是“禅宗”高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明末的法藏和祩宏、真可、德清、智旭。
法藏是“一圆相”说的创立者。他15岁出家,跟随天童山(在今浙江省宁波市东)景德寺密云和尚学习“临济”禅法,后来做了虞山(在今江苏省常熟市)三峰寺的住持和尚。法藏著《五宗原》一书反对老师密云和尚的宗旨,主张:一个圆相——“○”,是千佛万佛之祖,是“禅宗”“五家”的根本,“五家”各出自圆相的一面,以“临济宗”为正宗。密云和尚先后著《七辟》、《三辟》、《辟妄救略说》进行驳斥,而法藏的弟子弘忍则著《五宗救》予以支持,在明代佛教的暮气沉沉之中形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涟漪。在佛教理论框架处于停滞状态的时代,法藏敢于背叛师说,别开生面,其精神是可嘉可赞的。
法藏的“一圆相”说,曾盛行于明末清初,直至被清代雍正皇帝禁绝。雍正认为法藏标新立异,背叛师说,是大逆不道,亲著《拣魔辨异录》痛加驳斥,勒令烧毁《五宗原》、《五宗救》的书版,私藏者论罪,并封闭其法系寺院。
祩宏、真可、德清(号憨山)、智旭,在佛教史上合称明末“四大高僧”。
明末“四大高僧”都是很有个性的人,对于明代佛教的腐败现象痛心疾首而没有回天之力。他们虽然在佛教理论方面没有什么建树,却认识到一教一派的路已经走到尽头,都主张儒、道、佛三教融合。祩宏宣称:“儒主治世,佛主出世”,佛教“阴助王化之所不及”,儒教“显助佛教之所不及”。真可认为:儒、佛、道三家,“门墙虽异本相同”。德清鼓吹:“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以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智旭提出了儒、道、佛同源于“自心”的观点:“自心者,三教之源,三教皆从此心施设。”
祩宏,是“四大高僧”中名气最大的一个,被列为“莲宗九祖”的第八祖,他本以儒为业,32岁时厌世出家。遁世前,他曾写了7首《一笔勾》歌诀,如《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等,合称《七笔勾歌诀》。“勾”,是“涂去”的意思;“一笔勾”,即“一笔勾消”,指一笔涂抹掉。祩宏以“一笔勾”为喻,表示自己将除尽尘缘,不再参与俗世生活。
元杂剧中,已经有了“一笔勾消”(后作“一笔勾销”)这个词语,表示把名字、账目等一笔抹掉,语出《十探子大闹延安府》第二折:“不才官吏,一笔勾消,永不叙用。”从祩宏的《七笔勾歌诀》以后,这条成语又增加了新的意义,用来比喻不再提过去的事或把一切完全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