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部分 与清代佛教有关的成语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清代取消了自唐代以来一直实行的“度牒”制度,僧尼的成分因此更加复杂,虽然加速了汉地佛教的衰落,佛教势力却因此更加膨胀。清代帝王在推崇儒家思想的同时都利用佛教强化自己的统治;文人学士、王公大臣中有一批造诣很高的佛教学者;民间佛教信仰非常普遍,嘉庆年间的五省农民大起义,就以“白莲教”(在“白莲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秘密宗教组织)为聚众手段。

    龙蛇混杂

    清代的封建帝王,大多对佛教有很高的热情。除了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曾经禁止过“僧道邪教”之外,一般对于佛教都采取了扶植政策。

    清世祖顺治曾书写《梵纲经》、《莲花解》,说明僧人不拜人君的道理。清初的通琇,是著名的禅宗僧人。他俗姓杨,字玉林,人称“玉林通琇”,是浙江武康县报恩寺的住持。顺治十五年,通琇曾奉诏入京说法,受赐“大觉禅师”之号;顺治十六年,受赐紫衣及“大觉普济禅师”之号;顺治十七年,又奉请入京,在内廷说法,受赐“大觉普济能仁国师”之号。顺治对通琇礼敬备至。他尊通琇为“帝本师”,因通琇的弟子为“行”字辈,顺治就以“行痴”为自己的法名,请通琇说戒时他自称“弟子”,与通琇的其他弟子以“法兄”、“法弟”相称。《玉林国师年谱》中记载:“师自前三月十五日面圣,留供西苑万善殿者两阅月,常不与卸帽,不脱伽黎,上传师真,留供大内,恩蒙顾问。”顺治还延请另一位禅宗名僧道忞(字木陈)入宫说法,称他为“木陈师兄”,谕旨中还说自己要以“门弟子”相待。道忞的《北游记》中记载:顺治脾气暴躁,“不时鞭扑左右”。道忞对他说:“参禅学道人,不可任情喜怒,故曰‘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此也。”以后,顺治“不但不打人,即骂亦稀逢”了。

    顺治对于出家生活十分向往,曾对人说:“朕想前身的确是僧,今每到寺,见僧家明窗净几,辄低回不能去。”后来,他让近臣吴良辅做自己的“替身”,在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落发为僧。顺治的爱妃董鄂氏本来不信佛,顺治“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奥义”。董鄂氏死后,顺治万分悲痛,萌生过遁入空门之念,曾说:“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

    清圣祖康熙虽然曾“严行禁止”佛、道二教,却喜欢在外出巡游之时住名山大寺,并经常为佛寺题写匾额。例如,康熙四十三年,他给金山寺题写了“动静万古”的匾额,为高悯寺书写了碑文,还重新修建了理安寺的松巅阁。

    清世宗雍正自号“圆明居士”或“破尘居士”,以“教主”自称,有著名弟子八人:皇十六弟庄亲王允禄,号“爰月居士”;皇十七弟果亲王允礼,号“自得居士”;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号“长春居士”;皇五子和亲王弘昼,号“旭日居士”;多罗郡王福彭,号“如心居士”;大学士鄂尔泰,号“坦然居士”;大学士张廷玉,号“澄怀居士”;右都御史张照,号“得意居士”。登极以后,雍正曾做过一首《自疑》诗,称自己是没有闲暇地为众生四方奔走的佛爷皇帝:“谁道空门最上乘,漫言白日可飞升。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

    雍正主张三教同源,提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他撰写佛学著作,编辑名僧语录,刊刻佛教典籍,干预寺院事务。《当今法会》,是他汇总八名弟子以及当时几名僧人的佛学著述而编辑刊刻的一部佛书;《三十二祖传》,是他为东晋至清初的32名高僧绘像、作传、题赞的一部佛书。

    清高宗乾隆在执政的60年中,对佛教事务干预甚多。他取消了官给“度牒”制度,为僧尼出家大开方便之门;他确立了西藏地区政教合一的制度;他改雍和宫为佛寺,管辖北京各佛寺与承德外八庙;他还在一年之内下达12道圣旨,为太后钮祜禄氏铸造了一个金“发塔”……收录佛教典籍1662部7168卷的《龙藏》(又叫做《清藏》)也是在乾隆时代完成的,即《乾隆版大藏经》。北京西山卧佛寺的十八罗汉塑像中,有一位粉面长须、身著绿袍的罗汉,竟然是以乾隆为原型塑造的!

    清代帝王对于佛教的政治热情,是有政治原因的:

    清代统治者的发祥地“满洲”,本是长白山东麓的一个部族。这个部族本属于女真族,因此,努尔哈赤建国的时候曾以“金”为国号(史称“后金”),皇太极嗣帝后才改称“清”。

    入主中原以后,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清代统治者察觉:努尔哈赤曾受封于明朝,本是明朝建州卫的都督,以这种身份叛明而自立为帝,有“犯上”之嫌。于是,他们以“佛意”进行遮掩。《满洲源流考》里面是这样说的:“满洲”本做“满珠”,而“满珠”就是“曼珠”或“曼殊”,是“曼殊师利”(即“文殊师利”)之略;可见,清帝是文殊菩萨临世。以“天生圣人”的身份“光启东土”,当然就名正言顺了。

    汉地佛教的“四大名山”中,五台山被认为是文殊菩萨居住与说法的地方,当然受到满洲后裔格外的器重。清代民间故事里所说的顺治五台山出家、康熙五台山寻父等等,无非是清代统治者格外眷顾五台山的反映。

    关于文殊菩萨在五台山上显圣说法的传说很多。《五灯会元·无著文喜禅师》里面,就有一个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圣的故事:

    北宋大中年间,有一个叫文喜的僧人去参谒五台山。在一座佛寺前面,他遇见一个牵着牛的老翁。老翁把牛交给一个名叫均提的小童,将文喜请到佛寺里面去休息。佛寺里面的法堂非常华丽,器物“皆耀金色”,与外表的气象大不相同。老翁请文喜坐在绣墩上,两个人攀谈起来。

    老翁得知文喜是从南方来的,就问他:“南方佛法如何住持?”佛教有“三法”之说: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是“正法”时期,1000年;道化渐替,行似佛法而真正佛法不行,是“像法”时期,1000年;道化微末,无修行,也无证悟,是“末法”时期,10000年。文喜认为已经到了“末法”时期,僧人们不能很好地奉行戒律,就很感慨地告诉老翁:“末法比丘,少奉戒律。”老翁又问:“多少众?”文喜回答:“或三百,或五百。”“众”,是表示僧人数目的单位。当时,佛寺的规模是很大的,一般大型寺院都有三五百人。文喜也向老翁询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老翁不像文喜那样悲观,他认为僧人里面有道行高的也有道行低的,就告诉文喜:“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也问:“多少众?”老翁回答了一句很奇怪的话:“前三三,后三三。”文喜不明白“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正在疑惑之时,老翁让均提童子端出茶和酥酪招待他,打断了他的话。

    饮用之后,文喜见天色将晚,就请求在这里借宿。老翁不同意,说:“汝有执心,在不得宿。”文喜认为:自己7岁就出家了,怎么会有执心?老翁问他:“汝曾受戒否?”文喜回答:“受戒久矣!”老翁说:“汝若无执心,何用受戒?”文喜无言以对,只好告辞。

    老翁让均提童子送文喜出去,文喜趁机问均提:“此为何处?”这个问题,均提回答了:“此金刚窟般若寺也!”文喜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老翁就是文殊菩萨现身!这时,均提童子口诵一偈:“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然后,就和般若寺一起消逝了。只见空中一片五色祥云托着骑在金毛狮子上面的文殊菩萨,随即“有白云自东方来,覆之不见”了。

    老翁回答文喜问话所说的“龙蛇混杂”,是禅宗僧人的常用语,表示修养不同的人混杂在一起。作为一条成语,“龙蛇混杂”用来比喻好人与坏人混杂在一起或能人与庸人混杂在一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