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与人生》 001此时彼刻——学会珍惜才是最大的成就 躬行方能有真知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所谓持法者,不必多诵习。若少有所闻,具足法身行。是谓持法人,以法自将养。

    ——《出曜经》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求知,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无论是你听来还是看来的知识,都只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人的认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脱离了实践的认识,是空洞的、无用的;并且,再好的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在当今社会,一个既有知识储备,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真知的人。

    两个人来到禅院拜谒从谂禅师。

    从谂禅师问其中一人:“曾经到过这里吗?”

    此人答:“曾到过。”

    从谂禅师说:“吃茶去!”

    又问另一个人:“曾经到过这里吗?”

    对方答:“不曾到过。”

    从谂禅师又说:“吃茶去!”

    这时,寺院的院主感到非常奇怪,问从谂禅师:“为什么曾到和不曾到都吃茶去?”

    从谂禅师不答却叫道:“院主!”

    院主答到:“有!”

    从谂禅师仍然说:“吃茶去!”

    面对这同一句“吃茶去!”客人与院主自然会觉得迷惑乃至扫兴,毕竟他们接近禅师的目的,无非是想探知禅师的法门。此刻听得这平淡的一句话,失望之情可想可知。不过,妙处正在于此。禅师彻底杜绝了三人四处胡乱寻求法门的念头和心思。实际上,从谂禅师已经告诉三人,法门只能从你自身经历的实践中悟得,任何人都不可能为你指出一个现成的法门。

    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道理,很多事情不是一个求知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一个执行的问题。对禅的体验也是如此,就像要想知道茶的味道,你必须亲自去品味。不去亲自尝试,永远不知道事实的真相,也不能得到自己的经验。如果在没有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就武断地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真知,是愚蠢而危险的。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少时兵法出众,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于是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就已经被秦军攻占了。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征询大臣范雎的意见,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于是范雎为秦昭襄王献上一计。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可能要慎重对待一下。可如今来的是王龁,要是换上我,打败他易如反掌。”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多万到了长平,交接过后廉颇走人,赵括走马上任,他统率着四十多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秦国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就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场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正是来源于此。纸上谈兵之所以不可取,是因为他缺少实践的检验,不能成为真理。南宋诗人陆游有这么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意思是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无论如何都是比较浅薄的,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真知灼见,也就是经过实践的考验,才能成为你的能力。

    《墨子·修身》中有这样一句话: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也就是说,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自古以来许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总而言之,仅在书本知识中徘徊探求,即便成就再高,也只算是理论家;要想做一个学问家、“绝知”某事,必须亲身去“躬行”。

    【结语】实践可以使“知”深;不行动,永远只能是“知”浅,甚至还不如未知。只有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只有去实践了,才有可能成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