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与人生》 002立地成佛——放下压迫生命的重负 勇敢地承认错误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再能干、再慎重的人也会不可避免地由于一时的疏忽而犯错。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面对错误的态度。当我们犯错后,要尽快做出正确的选择,勇于主动承认错误并尽可能去改正,然后继续做该做的事情。

    一个从事走私的商贩,担心自己早晚事发、落入法网,经常到丛林寺院里礼佛上香,祈求佛祖保佑,太平无事。

    有一天,他索性去拜见释若禅师。

    商贩说:“请问禅师,我这样的人究竟还有救吗?”

    释若禅师并没有直接回答商贩的问话,而是指着商贩脖子上的黄金项链问:“这是什么?”

    商贩回答:“是项链。”

    释若禅师又指着商贩的手指上的黄金戒指问:“这是什么?”

    商贩说:“这是戒指。”

    释若禅师说,“我看都是黄金,在世俗中非常珍贵的黄金,既可做成首饰,也能做成匕首,可是,无论怎么做,它还是原来的黄金啊。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黄金回归黄金,人性回归人性。你说,又有什么样的金器不能回归黄金?又有什么样的人不能回归自我?”

    商贩终于幡然醒悟,悬崖勒马,重新做人。

    故事里的商贩意识到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但能够在禅师的帮助下幡然醒悟,他知错能改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当你真正地像这名商贩一样及时改错的时候,你会发现,失去的仅仅是虚荣,但得到的却更多,不仅有别人的认同和赞许,还有心灵的安宁。

    古时候“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机智,为国家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几年之后,秦王与赵正又在渑池相会。秦王向赵王提出无理要求,让其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借此侮辱赵王。蔺相如为保国君的颜面,机智地以死相迫让秦王为赵王击缶,同样也叫人记录在案,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高于廉颇。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让他见识见识见识我的厉害!”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问蔺相如:“上卿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这样呢?”

    蔺相如对手下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众所周知,廉颇是赵国德高望重的官员,他的存在让周边的国家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当他发现自己误会了蔺相如时,仍然能够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不顾身份的尊贵,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如若一味地去遮掩自己的错误,明知是误会却任其发展,让心中嫉妒愤恨之杂草丛生纷起,那么结果只能是赵国内部斗得两败俱伤,让其他国家坐收渔利。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犯错误,关键在于知错之后的态度,如果一味隐瞒或是置之不理,任由错误存在或是往更坏的方向发展下去,那么必然会有不可想像的后果出现。但我们若能在犯错之后正确地面对,便能把错误化大为小,在弥补过失的同时甚至还会提升你的形象,在尊重别人的同时尊重自己,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宁静。

    【结语】一个人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可以消除罪恶感,而且有助于将错误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减为最小。即使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但能承认自己错误的人更会获得他人的尊重。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