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与人生》 003澄心静欲——祛除杂念享受自在人生 欲壑深深须淡然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坛经》

    这几句偈语的意思是:善知识,用自我固有的智慧来观察和映照,使自我的内心和外部的世界都明亮起来,认识自我的本心。如果认识了自我的本心,即是彻底解脱。如果获得解脱,就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就是无念。什么叫无念?如果对于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没有爱恋追求的欲望或心念,就是无念。这种心理状态可以运用于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同时又不为一切事物和现象所污染和侵蚀。

    六祖慧能认为“无念”之人,不会被一切事物或现象所污染和侵蚀,而获得怡然自得的无忧人生。那么什么是“无念”呢?《坛经》上说,“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麻衣道士史宗曾作偈《咏怀》以解此问——

    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

    未若清虚者,带索披玄裘。

    浮游一世间,泛苦不系舟。

    方当毕尘累,栖志老山丘。

    此偈的起首两句用通俗易懂的言语指出人的欲望是无底的,只有无欲,超凡脱俗,才能够无忧、怡然。而“清虚”,则指清静淡泊,不为世俗所役。三、四句则借用春秋时隐士荣启期尝行于郧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的故事,指出有欲望的人比不上清静淡泊的人快活。五、六句用“不系舟”之喻,表现“清虚者”无欲而恬然的心情,生动而贴切。最后两句中的“尘累”,是佛教语,指烦恼、恶业的种种束缚,也指世俗事务的牵累。作者用“当毕”来对待“尘累”,表明了自己对无欲的向往和追求。可以说,欲望对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然而,一旦有了实现欲望的机会,能否以道德压制欲望,战胜贪念,就是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有欲则会想方设法去追求,苦苦追寻不得就会徒生烦恼。古往今来有多少贪财好名之徒为此而断送了前程、断送了性命。

    清朝乾隆年间的宠臣和绅是世上最有名的贪官,据说,他的家产总计等于大清朝十五年的国库收支。然而这么一位大贪官在自缢前却写下了一首感悟诗——

    “夜色明如水,嗟尔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室暗难挨算,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累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辜负九重仁。”

    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大贪官和绅在狱中所写的一首绝笔诗,诗中“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二句,堪称神来之笔。观和绅绝笔诗,何止是“善”,其悟也深啊!只可惜欲望害了他,他醒悟得太迟了。

    与贪得无厌相反的是清心寡欲,清心寡欲处世之人,视钱财与功名如外物,不会被欲望所左右。他们能够自由支配人生命运。享受无欲而获得的怡然之乐。

    东晋时,吴隐之经旧邻韩康伯的推荐,开始出任“辅国功曹”。随后官职不断升迁,并历任卫将军主簿、晋陵太守、左卫将军、广州刺史、太常、中领军等职。然而他却没让生活随着他官职的升迁而奢华,依然过着清贫的日子。

    下属们都有些不解,有人曾经问他:“你寒窗苦读,有了今天的地位而不改善自己的生活,你不觉得有点吃亏吗?”

    吴隐之则说:“一个人读书做官,如果只为了贪取富贵,他的人生理想就十分低俗,人生也就无味了。读书做官对这些人而言便是件坏事,是促其堕落的平台,又有什么值得称道呢?我不想成为这种人。”

    吴隐之每月领到俸禄,第一件事便是接济贫穷的亲友和乡邻。他的家人起初并不赞成,常常责备他:“你不贪不占,这在做官的人中已是很难得。我们家也不富裕,倘若再将辛苦所得的俸禄白白送给别人,当官还不如做百姓呢!”

    吴隐之为了让家人理解自己,耐心做他们的工作,劝诫他们说:“戒除贪心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时时刻刻地努力。我也担心自己一旦富裕起来,就开始追求享受了,现在清苦一些是好事啊!”

    一次,吴隐之和随从出门办事,天下起雨来。吴隐之看见一个书生抱着蓑衣在雨中行走,十分奇怪,便主动上前问他说:“蓑衣可以遮挡风雨,你为什么不用呢?”

    书生说:“蓑衣是我在路上捡到的,如果失主心疼蓑衣,那么我披在身上就不合适了,所以只好抱着。”吴隐之深受触动,他说:“你能做到这样,我也自愧不如啊。”于是,他把书生请回府中,托人保媒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吴隐之清廉有德,朝廷对他屡有褒奖,十分信任。当富庶的广州地区的官吏贪污丑闻不断时,朝廷任命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在当时来说就是广州地区的最高官员。朝中大臣在推荐吴隐之时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不贪,那么任何东西就无法诱惑他了。这样才能保持公正,让人信服,使社会风气发生大的改变。吴隐之有许多贪取的机会,他都经受住了考验,这是其他人不可比拟的。”吴隐之在广州上任,严惩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和不法商人,使当地习俗日趋淳朴,官吏奉公守法。

    吴隐之之所以能够做到不贪、受人尊重,这很大的功劳应记在他有一颗无欲之心上。无欲之人,不会因为贫穷而办鸡鸣狗盗之事,更不会因为富贵而变得奢靡起来;无欲之人,不会因为无权而献媚于人前,更不会因为有钱而鱼肉百姓、聚敛财富。我们常常被欲望缠身,被欲望搅得吃睡不香。人生短短几十年,谁能没有些想法呢,谁又不希望自己活得更舒服些呢?于是,欲望把我们支配得如无头苍蝇般滴溜乱转,让我们的身心都疲惫不堪,却很难有所得。无欲而怡然,我们缺少的就是一种淡泊明志的心怀、老僧入定的境界。试着去探寻这种境界,找回属于我们的那份怡然生活。

    【结语】因为林则徐的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欲则刚,已然成为许多人的信条。有人说,因为无欲,使他们的生命自然显出一种刚性,有了“壁立千仞”的峻拔,有了“无欲则刚”的傲岸。

    真正的无欲,生命中自然显示出来的是一种柔性,而不是所谓峻拔,更不是傲岸;无欲,绝不会呈现出刚性来,相反,生命中只会呈现出一种淡定、从容、自然、和谐的柔韧。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