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与人生》 003澄心静欲——祛除杂念享受自在人生 知足也是大智慧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禅林宝训》

    天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从来都不缺乏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但惟独稀缺知足的人。知足,并非安于现状,它只是欲望小的一种表现。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欲望越大的人越不知道满足,只有那些将自身的欲望压制到最低的人才能达到知足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高手。

    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欲望越大,越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而欲望越小的人越能很自然地表现自己,越容易将事物得到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越想得到越不容易得到”。这些道理都很容易明白,但真要达到那种境界则需要漫长的过程,因为知足是一门大学问,一种大智慧……

    近代的弘一法师,淡泊物质,随缘生活。他的一条毛巾用了18年,破破烂烂的;一件衣服穿了好几载,缝补再缝补。有人劝他说:“法师,该换新的了。”他却说:“还可以穿用,还可以穿用。”

    出外行脚,住在小旅馆里,环境很差,臭虫在窄小的房间里乱爬。有人劝说他:“还是换一间吧!”他也不心动,说:“没有关系,只有几只。”

    大师平常吃饭佐菜的只有一碟萝卜干,他还吃得很高兴。有人不忍心看他那样,就对他说:“法师!太咸了吧!”弘一大师恬淡知足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因为容易知足,弘一法师生活得很幸福。佛法里有云:“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

    生活中到处都是一些被物欲支配的人,他们动不动就牢骚满腹,愁眉苦脸。他们那种追求物质享受的无穷尽欲望,使他们成为财富的奴隶。买了大公寓之后还想买大别墅,买到中档汽车没两年就要换高档汽车,完全不在意自己是否真的需求,只知道自己应该享受也有资格享受,于是就盲目地去追求。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这无可厚非。但那无限膨胀的对财富、对权利的欲望,影响了健康、爱情、婚姻、家庭,整天为此殚精竭虑,寝食难安,对于短暂的人生来说,实为不明智。

    两个淘金人在密西西比河的一个河口分了手,河口有两个分岔,一个是阿肯色河,一个是俄亥俄河。

    十年后,去俄亥俄河的人发了财,在那儿他不仅找到了大量的金沙,而且建了码头,修了公路,还使他落脚的地方成了一个大集镇。

    进入阿肯色河的人似乎没有那么幸运,自分手后就没了音讯。有人说他已经葬身鱼腹,也有人说他回了老家墨西哥。

    直到50年后,一个重2.7公斤的自然金块在匹兹堡引起轰动,人们才知道那位当年进入阿肯色河的人的一些情况。当时,匹兹堡《新闻周刊》的一位记者曾对这块金子进行跟踪,这位记者写道:“这颗全美最大的金块来源于阿肯色,是一位年轻人在他屋后的鱼塘里捡到的,从他祖父留下的日记看,这块金子是他的祖父扔进去的。”

    随后,《新闻周刊》刊登了那位祖父的日记。其中一篇是这样写的:“昨天,我在溪水里又发现了一块金子,比去年淘到的那块更大,进城卖掉它吗?那就会有成百上千的人涌向这儿,我和妻子亲手用一根根圆木搭建的棚屋,挥洒汗水开垦的菜园和屋后的池塘,还有傍晚的火堆,忠诚的猎狗,美味的炖肉山雀,树木,天空,草原,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珍贵的静逸和自由都将不复存在。我宁愿看到它被扔进鱼塘时荡起的水花,也不愿眼睁睁地望着这一切从我眼前消失。”

    18世纪60年代正是美国开始创造百万富翁的年代,每个人都在疯狂地追求金钱。可是,这位淘金者却把淘到的金子扔掉了。有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直到现在还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可是还是有人始终认为它是真实的。因为在智者的心目中,这位淘金者是一位真正淘到金子的人。

    做人很重要的一门学问就是要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努力和争取,什么时候应该拒绝和放弃。珍惜已拥有的一切,全面发掘个人潜力并做到平衡有致、有张有弛,在一条正确方向的轨道上,为个人继续和不断向前、为自己未来人生更大的发展,提供一种安全、可靠、平稳、洁净和长久的能源动力。

    知足不是不思进取、消极悲观的代名词,它是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处世之道,它让你用宽容的心来对待人生、面对世界,并用以创造生活、改变命运。而这种心态让你在物质生活上不贪婪、不奢求、不浮躁,从而达到心境平和而宁静,欣然而愉悦。

    【结语】知足是人们在无穷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之间寻求平衡的基本法则。知足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惟有知足的人,才能领悟到生活的精彩。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