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坛经》
周易咸卦《象》曰:“君子以虚受人。”意即一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时,要能以宇宙般广阔胸怀,虚心接纳他人,放下架子,诚恳地甘当他人的小学生,像海绵一样大量地吸收他人的智慧。
达芬奇说过:“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不给予他人忠告的人,是不真诚的人;不接受他人忠告的人,则是一个失败的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虚心纳谏,定能走向成功。比尔盖茨曾经对公司所有员工说过:“客户的批评比赚钱更重要。从客户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是值得称赞的品质,因为他来自高尚伟大的心胸。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古代先贤把其作为修身养德之根本,为人处世之原则,开明君王把其作为治国之良策。一个人只有具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美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取得事业的发展与成功。
赵州从谂问南泉道:“什幺是道?”
南泉答道:“平常心是道。”
赵州问道:“是否有目标可循?”
南泉说道:“有目标就错了。”
赵州又问道:“没有目标可循,又怎么知道是道呢?”
南泉说道:“道不属知的范畴。知是一种妄觉,不知则是没有智慧。得道之人虚怀若谷,滞无碍!”
赵州当下大悟。
故事中南泉告诉赵州,道是没有实形的,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可循。只有做到虚怀若谷,才能体悟真的道法。《道德经》里诠释了“虚怀若谷”的真谛。所谓“大盈若缺,大智若愚”,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见,最白的东西反而有污点。整天穿金戴银的人恐怕不一定真有钱;柔弱的人不一定胆小;糊涂的人不一定真傻。
圣人的胸怀空虚得好像天地间的风箱,又好似山间的低谷,无边无际。所以他对自己从没有过自满。因为低谷容易充满,而高岭容易失去。只有汇小溪、纳百川才能成为江海湖泊。因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心,对人、对事都不要设定条条框框,不要妄自尊大,不要骄傲不谦。只有把心放宽放低,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学到更多的人生之道。
一天,老和尚在屋里闲坐。两个小和尚为一佛理争执不下。两人各执一端,互不相让。
其中一个小和尚气冲冲地冲进屋子,问老和尚:“佛理是不是应该这样?”
老和尚说:“你对。”
小和尚欣然退出。
另一个小和尚马上也气冲冲地进了屋子,问老和尚,“佛理是不是应该那样?”
老和尚说:“你对。”
第二个小和尚也欣然退出。
一位旁观的小和尚不得其解,问老和尚“他们俩看法完全不一样,哪能都对呢?”
老和尚回头看看小和尚说:“你也对。”
如同故事里说的一样,道是没有定法,不要妄图得出对错。只要你心到,行到,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佛祖。因而,要虚怀若谷,要修行大胸怀。平日里平和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怒不悲,平常以待。只有先虚其怀,百川才可入其中。
有一个人,十几年来一直对佛教修行较有兴趣,却一直不肯下功夫实践佛法。其佛学知见似是而非,可他自我感觉却是万般皆已懂了。
只见他一会儿对气功感兴趣,一会儿又对灵哥算命感兴趣,十几年来,总是既不安心于世俗生活,又不能认真入佛修行,但他意识不到自己“不足”。
他也曾看过一些佛书及《金刚经》,却也只是皮毛而已。有一次去寺院参禅,禅师劝他,若真想修行,一定得躬身自省,好生踏实地做一下功课。
那个人一点不以为然,反而用《金刚经》上的一句偈语来回敬,说:“嗨,管那么多干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禅师听了并没有吭气,因为不好批评他什么。殊不知《金刚经》上还有一句“予法不说断灭相”。相信这位爱佛之人一定没有注意到。只有开悟之后见于道才算是真正地自知本分,但他连自知本分都没做不到,还奢谈什么有为无为呢?离了有为法,何来无为法?
不能明心见性、开悟见道者,实在没必要怨天尤人,也没什么评判指点世俗。面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时,无论顺境、逆境,我们一定要把心胸放宽,不能骄傲自大,看看我慢心、我执心、差别心、虚荣心、妒忌心是否还很重。只有做到真正如法的虚怀若谷,才能有一番大作为。
【结语】海为什么会如此伟大?能够装那么多的水?关键是因为它的位置最低。做人做事也是如此。像大海一样,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才能装下很多东西,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