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模仿他人的成功经验。向成功者学习,这是所有想搞点事业的人都要经历的过程。但必须明白一点,从别人的成功经验里学习一些东西是可以的,但切忌将别人成功的做法生搬硬套地运用在自己的事业中。因为,天下任何事情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别人的办法只适合别人的事业。一旦公之于众的办法,已经成了普遍规则,它就不是智慧的精华了,也就不实用了。
其实,任何经验都来源于自己的亲身实践。李开复曾经说过:“你听见的能记住,你看见的能明白,你亲自做的能理解。”这几句话告诉人们,经验来源于亲历亲为的实践,只有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
有个小和尚诚惶诚恐地请教老禅师:“禅师,请问我要怎样做,才能够学会您所有的智慧呢?”
禅师听到学生的问题后,笑了笑反问他:“那么,你认为应该怎么样,才能够学会我所有的智慧呢?”
小和尚想了想,立刻说:“我以为,最好您能够一次教会我所有智慧的关键,让我能够完全了解禅师您所了解的事情!”
禅师又笑了笑,从桌上拿起了一个苹果,放到嘴边,大大地咬了一口。他望着小和尚,口中不断咀嚼着苹果,不发一言。
过了好一会儿,禅师才又张开嘴,将口中已经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当中,拿到小和尚的面前。对他说:“来,把这些吃下去!”
小和尚惊惶地说:“禅师,这……这怎么能吃呢?”
禅师又笑了笑,说:“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但为什么又想要汲取我智慧的精华呢?你难道真的不懂?所有的学习,都必须经过你本身亲自去咀嚼的。”
苹果新鲜而甜美的滋味,是需要由自己来品尝才能体会到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代劳。所以说,经验的积累不能靠道听途说也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亲历亲为地经历一番,自然能明了其真正的含意。
同样一个苹果,入不同人的口,会体验出不同的味道。有的人觉得酸,有的人觉得涩,也可能有人觉得甜。总之,到底味道如何,只有自己亲自动嘴尝一下之后,才能知道。老师的知识总归还是老师的,指望老师把所有的东西都倒给你,那么你也就只能成为老师的复制品了。所以说,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只有亲自去摸索、探究一番,你才能真正体味其中的各种滋味。
马妈妈要小马驮一袋小麦到磨房去。到磨房去要经过一条小河。
小马来到小河边,但不知河的深浅,不敢过河。于是它就去问河边的牛伯伯:“牛伯伯,河水有多深啊?”
牛伯伯说:“水不深,很浅,只过脚踝。”小马于是满怀信心准备过河,但刚把脚伸到河里,树上的小松鼠就警告小马说:“小马,你要注意安全啊,河水很深,去年就有一只松鼠被河水冲走了。”
小马因此害怕起来,它去问它的妈妈:“我该怎么办?到底怎么才能过河呢?”
马妈妈告诉小马:“孩子,遇事要想一想,不要人云亦云,你只有自己去试过之后,才知道河水深浅到底如何。牛伯伯和小松鼠都说得有道理,但都是根据它们自身的条件来判断的。牛说河水浅是由于它本身长得高,小松鼠说河水深是由于它是小个子。”
小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信心百倍地过河了,而河水只刚刚浸到它肚皮。
所以说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遇事,都要亲历亲为,不去亲自尝试,永远不知道事实的真相,也不能得到自己的经验。
战国时代秦赵决战。赵国先由老将廉颇领军,秦国的白起不能取胜。于是秦军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赵国的廉颇,只怕赵括”,使得赵国君主上当,遂易将,改由赵括指挥军队。
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论用兵之事头头是道,但从未带兵出征过,一点实战经验都没有。他的父亲曾经评价他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当作儿戏。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用他,则赵军必定大败。”
赵括上任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部更改,撤换军吏,一时间军心不稳。
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同时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被秦军射死。
赵括军队战败,于是几十万大军投降,全部被秦军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45万人,从此一蹶不振。
赵括也因此沦落成为千古笑柄,“纸上谈兵”说的就是他。经验是来自于亲历亲为的实践,赵括因为只是读写兵书,把别人的知识复制于心,没有自己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所以才导致了第一次带兵大败的结果。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轻易地相信别人的教诲,不能把别人的经验和智慧奉为金科玉律。别人不是你自己,适合别人的事情不一定适合于你自己,经验也是如此。所以说,只有亲历亲为,亲自去实践和体验,得出来的经验才是属于自己的,也才是最宝贵的。
【结语】任何经验都来源于自己的亲身实践。李开复曾经说过:“你听见的能记住,你看见的能明白,你亲自做的能理解。”这几句话告诉人们,经验来源于亲历亲为的实践,只有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