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典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大乘佛教产生,出现大批大乘经典。大乘是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它的产生与小乘的产生有很大的不同。

    小乘后来虽然分为十多、二十来个宗派,但追根溯源,从组织上都可以追溯到释迦牟尼时期的初期教团。也就是说,无论部派佛教的枝叶如何繁茂,归根结底,它们总是从一条根上生发出来的。所以,小乘各个部派的三藏虽然互有差异,但其基本成分还是可以相应相合。正因为这样,印度小乘佛教内部才出现前述用金手杖断裂来比喻部派分裂的说法,用以调和各个派别相互争论的现实。

    但大乘的产生却完全不同。它们是在印度各地出现的菩萨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组织上比较分散,不象部派佛教那样可以追溯到有一个总的根。据有的学者研究,这些菩萨运动主要以各地的佛塔为基地,由管理佛塔的一些在家信徒领导。与此相应,大乘经典也是在各地分别涌现,各讲各的理论,各有各的传承。这一点,我们从现在仍然保存在汉文大藏经中的各种大乘经典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当然,这里讲大乘的产生主要以印度各地以佛塔崇拜为中心的在家信徒为基础,并不是说它与出家僧人没有关系。实际上,许多出家僧人成为大乘运动的精神领袖与理论创立者。不过,这主要以僧人个人参与的方式实现,而不是以部派教团总体参加的方式实现。所以,出家僧人参与大乘运动并没有改变大乘运动多头并进的分散状态。

    大乘初起,小乘并不承认这种新的派别。不少小乘佛教徒甚至指斥“大乘非佛说”。从一个角度来讲,可以说这种指斥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大乘的经典的确不是释迦牟尼所讲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大乘理论实际是小乘理论的逻辑发展。即使依照小乘佛教的观点,既然承认佛法是不依赖于佛而永世长存的世界真理,那么,就不能说只有化身佛释迦牟尼说的才是真正的佛法,应该承认佛法还有从其他途径出世的可能。所以,大乘主要理论家龙树就说他的经典是从龙宫里取回来的;另一位著名的大乘佛教理论家无著则说他的经典是每天夜里上升兜率天,从弥勒菩萨那儿听来的。另外,大乘认为十方三世有无数佛,小乘在理论上也承认有过去七佛。既然凡是佛说的都是“经”,就应该承认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其他佛也都有说法的权利。记录他们所说佛法的典籍,自然也都是“经”。所以,不管小乘怎样反对,大乘经典还是源源不断地涌现。

    不过,由于小乘不承认大乘的合法性;大乘也指斥小乘是只知道自利,不知道利他的小根机。所以,最初小乘部派既不准大乘经典进入自己的三藏,大乘经典也自立于小乘三藏之外。《大智度论》卷一百称:“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两种: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并称:“是故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在修多罗经中,以经大事异,故别说。是故不在集三藏中。”这与早期大乘经典宣称的“一阐提人”不能成佛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前面讲过,大乘本身也不统一,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经典、各有各的理论、各有各的传承。因此,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组织全部大乘经典,不同派别的说法各不相同。例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卷一主张全部佛藏可分为经藏、律藏、论藏、般若波罗蜜多藏、陀罗尼藏等五藏;《菩萨处胎经》卷七则提出释迦牟尼一代教法应由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等八藏组成。相互纷纷,不一而足。

    随着佛教进一步发展,大、小乘的关系也有所协调。大乘经典不再把一阐提人排除在佛门之外;相反,开始强调一阐提人也能成佛。在佛藏的组织理论方面,也出现新的观点。有一种说法主张应根机上下之不同,三藏亦可分为小乘声闻乘之经、律、论三藏与大乘菩萨乘之经、律、论三藏,即总共分为六藏。这样,就把全部大、小乘佛教典籍汇聚为一个整体。但是,这只是一种藏经分类的理论,实际上印度是否真正出现过总摄所有大、小乘经典的完整三藏,很可怀疑。正如印度从来向往、宣扬将会有转轮圣王来统一四天下,却从来也没有真正出现过这么一个转轮圣王一样。虽然人们提出大、小乘,经、律、论这么一种理想的三藏形态,但在印度佛教的实际宗教生活中,从来没有成为现实。从上文所引唐玄奘西天取经目录,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佛典完全是大小乘、各部派分立,根本看不到一点以大、小乘,经、律、论这么一种理想的三藏形态来组织所有佛教典籍的影子。有意思的是,印度的这种分类理论,对中国大藏经的组织却发生重大影响,这一点将在下面叙述。后印度密教产生,大批密教经典涌现,又对印度佛教典籍的形态产生新的影响。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