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说的「天」,在梵语中音译为「提婆」,意译为「天」。佛教中所谓的「天」,主要是指有情众生因各自所行之业力而感得的殊胜果报。
如六道轮回(佛教所说众生轮回的六种趋向,指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的六道之一即天道、十界(前六道“凡界”再加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类“圣界”)中的天界。这时的“天”称为“天人”或“天众”,而并非指自然界的天。佛教认为天是有情众生的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趣处,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投生天部。
然而,“天”虽然处于诸有情界中最高最优越的地位,能获得种种享受,但仍未脱离轮回,一旦前业享尽,则重新堕入轮回之中。另外,佛经中说到“天”时,往往又同时指这些有情众生的生存环境。佛教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其中欲界有六天,主要包括四大天王天、忉利天和兜率天等。色界有十八天(也有说十七天,或二十三天的),主要有大梵天、遍净天、无想天、大自在天等。
除此以外,古代印度神话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神,也有称为天的,有些后来被佛教吸收,成为佛教的护法天神,如大辨才天、大吉祥天、大黑天等等。随着佛教的发展,天的队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
由于佛教的天,是处于有情世界最优的地位,能获得各种享受,因此佛教诸天的形象,也多以世俗的贵族为原型,其服饰也同样反映了贵族阶层那种富丽豪华的生活习俗。而各种护法天王,以及金刚力士等,则大多为武将装束,形体魁伟,肌肉虬劲,威武雄壮,显示着一种力拔山、气盖世的力量和气概。
在佛教艺术中经常出现的诸天像有帝释天、大梵天、四大天王、大吉祥天女、大辨才天、诃利帝母、大自在天,以及种种供养天、伎乐天等等。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中,很早就出现了诸天的形象,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第一百十窟主室左壁所绘“夜半逾城”的佛传故事壁画中,就出现了帝释天和四天王天的形象。云冈石窟第八窟窟门两侧,则雕有骑牛的摩醯首罗天和骑金翅鸟的鸠摩罗天。四川广元皇泽寺第五窟的天龙八部中的天的形象,也是一个武士装的天王像。最有特色的是敦煌壁画中各种飞天的形象,他们飘浮在空中,或手持供物,或持各种乐器,表示以各种美妙的音声来赞美佛,供养佛。其造型生动,线条飘逸、流畅,本身就如动听的旋律,令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