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帝释天梵名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简称「释提桓因」,意为「能天帝」,一般译作「帝释天」,或称为「帝释」。
按照佛教对世界的描述,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帝释天就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统领其他诸天。须弥山四周各有八天,加上中央帝释天,合起来为三十三天,即佛教所说的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帝释天是三十三天之主。
相传帝释天前世是摩伽陀国中的一个婆罗门,姓憍尸迦。他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后一起生于忉利天,以憍尸迦为天主,即帝释天,其余三十二人为辅臣,即帝释天统领的其他诸天。
帝释天既为欲界诸天之一,所以并未断七情六欲。传说他统治一切,既是战神,又是雷神。据《譬喻经》中说,阿修罗王之女容貌姝丽,帝释天以重金聘求,并且扬言,如果不允,将以武力夺取。阿修罗王听了大怒,即兴兵与帝释天战。经多次酣战,两者互有胜负,最后他们讲和,阿修罗王以女纳于帝释天,而帝释天则以甘露作为回报。
帝释天后来皈依了佛陀,信奉佛教。据说释尊下生时,他化现七宝金阶,让释尊从天上一级级地下来。每当释尊外出,帝释天便在释尊的左前方,手执宝盖,和右前方的大梵天,一起侍候释尊,为释尊引路。他曾率诸天神以牛头旃檀树为佛陀及诸罗汉建造重阁讲堂,并奉献床榻卧具及各种美味饮食供养佛及弟子。他还曾请诸佛在自己的宫殿里多次讲经说法。因此他是佛教的护法天神。据说他所居住的善见城外有善法堂,帝释天与诸天经常于此相聚,商讨天下善恶诸事。
有关帝释天的佛传故事常常出现在佛教艺术作品中。帝释天的形象,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吠陀”时代的帝释天是一尊手持金刚杵、骑着白象、投掷雷电的战争之神。在佛教造像中的帝释天,往往作帝王相,手持宝盖,随侍在释迦佛左右。密教把帝释天作为护世八方天之一的东方守护神,其形象按照《大日经疏》等说,头戴宝冠,身披璎珞,手持金刚杵。身骑六牙白象,住于须弥山,有诸天及众眷属围绕。在中国,帝释天的形象往往被成古代世俗帝王的模样。
北京法海寺壁画中的帝释天,是一尊带有女相的帝王之相,身穿凤衣凤冠,双手合十,象征着虔诚的护法之心。帝释天身后有三位侍女,一位给帝释天打方顶幡盖,以示庄严神威。另一侍女右手拈一牡丹花,左手托一牡丹花盆,以示艳丽富贵。第三位则双手捧一山石盆景,象征着忉利天之山巅,表现帝释天居于忉利天之巅,为三十三天之主。壁画中的人物神态自然,面容姣好,服饰细腻,构思奇巧,技法熟练,是明代壁画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