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律论:世人皆佛之尚规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大乘经律论是大乘佛教经、律、论的总括。

    大乘经是大乘佛学发展变化的根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汉译经卷众多。

    大乘律是佛教大乘戒律书的总称,是修习大乘菩萨行者应该受持的戒律。

    大乘论是大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主要阐述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并对大乘经的著作加以注解。

    大乘经:部帙浩繁

    大乘经是大乘佛学经典的总称,也称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等,是相对于小乘经而言的。大乘经是随着佛学思想的不断发展而陆续出现的。初期流行的大乘经,约在1世纪开始出现,有许多种类:

    ①宣扬“人法二空”、“性空幻有”的《般若经》类;②宣扬“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弘扬居士佛教的《维摩经》类;③宣扬并提倡“般若正观”的《宝积经》类;④宣扬并倡导“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和“十二因缘,依于一心”的《华严经》类;⑤宣扬“诸法实相”,主张“开权显实”和“会三归一”的《法华经》类;⑥发挥念佛三昧思想和奉行净土信仰一类的经典,如《阿*(外门,内众)佛国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般舟三昧经》等。

    5世纪以后,又陆续出现了一部分大乘经:

    ①《大涅槃经》类,提出“佛身是常”、“法身具有常、乐、我、净四德”、“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思想;②《胜鬘经》类,主张“自性清净心”,发挥“如来藏缘起”;③《菩萨藏经》类,讲大乘菩萨道,以四无量、六度、四摄为纲,用十善巧解释智慧而构成;④《大乘阿毗达磨经》,属于论藏性质,发挥唯识学说;⑤《解深密经》阐发“万法唯识”的思想,主张“阿陀那缘起”的;⑥《楞伽经》和《密严经》,调和“如来藏缘起”和“阿赖耶缘起”关系。

    此外,还有说菩萨戒行的《梵网菩萨戒经》;讲如来三密,建立各种曼荼罗,宣说各种真言陀罗尼的《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秘密经类。

    大乘佛教的各种经类是大乘佛学思想传承、发展的依据。追根溯源,其实各家“经录”的大、小乘经是根本不加分别的,自从《历代三宝记》中所引《众经别录》之后,就逐渐将经书细分为“大乘录”、“小乘录”、“大小乘不判录”等。

    《开元释教录略出》把大乘经分为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等五大部,加上其他重译的经典和大乘经单译这两类,共为七部分。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中不分大、小乘经,除了阿含部列为小乘经,本缘部和经集部的大、小乘经混杂之外,其余如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和密教部都列属于大乘经类。

    《频伽藏》则将大乘经分为华严部、方等部、般若部、法华部、涅槃部等五部分。

    《大集经》:汇编大乘经籍

    将各种大乘经籍进行汇编后所形成的经书,简称为《大集经》。

    关于它出现的年代和地区,目前学者众说纷纭。

    一般认为,《大集经》是经过了不同历史阶段后才逐渐汇集编定的,它最早出现的时间大概应该在从龙树到世至的《大乘起信论》问世期间,即2—3世纪。

    有的学者认为,在龙树以前就已经存在的《宝顶经》与此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集经》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编纂的,时间大概在400年左右。有的学者认为,《大集经》是在5世纪以后进行编撰的。

    巴基斯坦的基尔基特有《大集经》的梵文残篇,其中梵本《大集经宝幢陀罗经》即《大集经》中的《宝幢分》。

    汉文翻译的《大集经》是由北凉昙无谶等人编译的,共30卷。

    隋代学者在昙无谶等人翻译的三十卷本基础上,增加了那连提耶舍等人编译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大乘大集须弥藏经》和东汉安世高译的《明度五十校计经》(也称为《十方菩萨品》),将各经合成后一共为60卷。

    那连提耶舍编译的《日藏经》后半部分的《护塔品》是在我国新疆的喀什噶尔完成的。

    《月藏经》的先前版本形式可能产生于2世纪中叶的印度,但目前的于阗文本却是在4世纪才出现的。

    《月藏经》中曾经提到佛教的圣地是震旦、于阗、龟兹、吴地国、鄯善等,这些都表明其对我国的重视更甚于印度。

    在汉文翻译的《月藏经》中还提到过“十二宫”和“五行”等学说,可见编译者非常熟悉我国以及中亚的天文学和地理情况。

    《大集经》以阐述大乘“六波罗蜜法”和“诸法性空”思想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含有一些密教说法。

    有些经书还详细记述了有关魔王、阿修罗等诸天护法的内容,导致后来出现了魔、佛一如的思想;有些经书还讲到诸弟子可分别受持如来的十二部经,预言到后来佛教的分派过程;有些经则宣扬末法思想,为隋朝的信行建立三阶教、道绰提倡的净土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有些经还集中描述了印度、西域和我国古代医学方面中有关胎儿成长次第的知识,并且突出了天文、地理、历法等方面的成就。

    大乘律:大乘戒律总称

    大乘律是佛教所有大乘戒律书的总称,又被称为大乘毗尼、菩萨毗尼或菩萨律藏、菩萨调伏藏等,它是那些修习大乘菩萨行者应该受持的戒律。

    《清净毗尼方广经》中曾经提到过:“受无量生死,欲化一切诸众生等生于三界毗尼,是菩萨毗尼。”

    《涅槃经》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二、《杂阿毗昙心论》卷八等,均提到有关大乘律内容的记载。

    当然,也有将大乘经和大乘论中有关戒律的内容抄出来另起他名即抄出别行的,如把北凉昙无谶译的《菩萨地持经》中的《戒品》部分抄出别行,取名为《菩萨戒本经》;把唐玄奘译的《瑜伽师地论》中的《菩萨地戒品》抄出别行,取名为《菩萨戒本》。这两部律典再加上《梵网经》,都是大乘律中重要的律典。

    此外,尚有在家信众所持的大乘律典,主要有《优婆塞戒经》和《受十善戒经》等。

    大乘律中关于各种禁戒的规定比小乘律简略,仅仅分为轻、重两种。

    《梵网经》立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菩萨戒本》立为四重戒、四十三轻戒;《优婆塞戒经》立为六重戒、二十八轻戒,它被在家信众所奉行。

    大乘律典除上述之外,尚有多种。《开元释教录》卷十九记载有26部,54卷。《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八中,列有28部,56卷。《频伽藏》则记载有30部,49卷。

    7世纪密教盛行后,《三昧耶戒》的译传到达汉地后又开始在日本真言宗流行,另外传授于西藏佛教中的有金刚乘十四根本堕(戒)等,也属于大乘律部。

    大乘论:空、有派斗法的经论依据

    大乘论是大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等,它是相对于小乘论而言的。一般把阐发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并且对大乘经的著作加以注解的,都称为大乘论。

    龙树时代,大乘佛学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才出现大乘论。《瑜伽师地论释》中说过:“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著有见。龙猛菩萨,证极喜地,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要,除彼有见。圣提婆等诸大论师,造《百论》等弘阐大义。”其中的龙猛就是龙树。

    这一时期所出的论书,主要有龙树解释《大品般若》等经的《大智度论》,组织自宗学说的《菩提资粮论》,对部派小乘及其他学派进行驳斥而显示自宗的论战性著作《中论》,以及解释《中论》根本道理的《十二门论》等论著。

    还有提婆驳斥印度古代哲学流派的数论、胜论观点,以及论证世界万有“毕竟空”之理的《百论》,这些论说都是日后构成中观派的重要依据。

    发挥唯识思想的各种论书也接连问世,其中主要有相传为弥勒口述、无著记录的《瑜伽师地论》,无著所作的《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以及世亲所写的《辩中边论》、《大乘成业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等,这些论著是构成瑜伽行派的重要依据。

    许多论师也陆续撰述了不少论书,其中瑜伽行派有安慧的《大乘广五蕴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陈那的《观所缘缘论》,护法的《广百论释》和护法等著的《成唯识论》等。

    中观派则有佛护的《根本中论注》,清辨的《大乘掌珍论》等。自此以后,大乘佛学分为空、有两派,各立门户,在佛家理论中长期纷争不断。

    以上的各类论书,对日后的大乘佛学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我国从鸠摩罗什开始,紧接着有菩提流支、真谛、玄奘、施护等人,相继传译出大乘论,并由此演变出了各种学派和宗派。其中,汉文翻译的大乘论数量非常多,如《历代三宝记》卷十五就记载李廓魏世《众经目录》有大乘论29部;《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将大乘论分为“释教论”及“集义论”两类,前者为21部共155卷,而后者为76部共366卷。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八中将大乘论分为两部分:“释经论”有21部,155卷;“集义论”有96部,447卷。

    《阅藏知津目录》的卷四中,则将大乘论分为“释经论”、“宗经论”及“诸论释”三部分。

    《梵网经》:释迦牟尼的信仰

    《梵网经》是佛教大乘戒律书,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简称为《梵网经》,由后秦时代的鸠摩罗什翻译而成,全书分为上下两卷。

    《梵网经》的上卷主要叙述释迦牟尼从第四禅处,擎接大众到莲华台藏世界去拜见卢舍那佛。释迦牟尼问:“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所得果是何等相?”卢舍那佛为说菩萨修道阶位四十法门。

    《梵网经》的下卷则主要述说释迦牟尼受教已,示现、降生、出家、成道、十处说法,在摩醯道罗天王宫,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说无量世界好像是网孔一样——世界本是不同,形态各异,佛教门派也是如此。

    然后,释迦牟尼从天宫而降至阎浮提菩提树下,复述卢舍那佛初发心时经常所诵读的一切大乘戒,即“杀”等十重戒和“不敬师友”等四十八轻戒。最后,以“明人忍慧强”等十四颂来显示受持此法能获五种利,以劝说流通。

    在我国,人们向来重视诵习下卷,即“说菩萨戒相”部分,称其为《梵网菩萨戒本》或《梵网菩萨戒经》。

    《梵网经》现在所保存的各种版本,都署名为鸠摩罗什译。但是在《出三藏记集》卷二“译经条”及卷十四“罗什传”等中,均未列举此经。

    隋朝的法经等人所撰写的《众经目录》第五,在“众律疑惑”条目下记载有《梵网经》两卷,但说“诸家旧录多入疑品,右一戒经,依旧附疑”。可见在隋代以前,此经已被编入疑品。

    据近代学者研究,该经上卷所说的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及十地阶位,继承了《仁王般若经》中五忍四十一位之说。下卷所说的十重禁,乃是综合了《菩萨地持经》中《方便处戒品》和《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以及《菩萨善戒经》所提出“诸波罗夷”等说法。

    同时,该经中菩萨轻戒的第四十七戒内容为指责国王百官明作制法,立统官制众,使安籍记僧,似乎是针对我国北魏时立僧统以籍僧人的僧尼制度和国王的态度而言。

    有些学者认为此经不是印度梵文的翻译,而是由南北朝时我国僧人所编纂。例如轻戒的第十戒中有不得私自蓄有一切刀、杖、弓、箭、鉾、斧等战斗工具及罗网杀生之器具;在第十一戒中有不得为利益而养其恶心,所以通国使命、军阵会合、兴师相仗而杀无量众生;第十二戒中有不应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第三十二戒中的不得贩卖刀杖弓箭、蓄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等内容。这些好像也都反映了对南北朝时代某些僧侣非法行为的不满。

    《菩萨戒本》:欲成菩萨之戒条

    《菩萨戒本》是佛教大乘戒律书,是大乘律藏中记载菩萨戒条文、说明戒相的典籍,也被称为《菩萨善戒经》、《瑜伽戒本》等,汉文把它译为弥勒说,藏文把它译为无著造。

    汉文译本共有四种:

    1.《菩萨戒本》。它是由北凉昙无谶翻译的,共一卷,因为是从《菩萨地持经·方便处戒品》中录出,并添加归敬颂而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地持戒本》。

    2.《菩萨善戒经》。它是由南朝宋求那跋摩翻译的,共一卷。

    3.《优婆塞五戒威仪经》。汉文译者不详,但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认为它是由南朝宋求那跋摩所翻译的,共一卷。

    4.《菩萨戒本》。由唐朝玄奘翻译,共一卷,它是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录出的,所以也被称为《瑜伽戒本》。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玄奘在大慈恩寺译出《菩萨戒羯磨文》一卷。

    此外,尚有后秦的鸠摩罗什所译出的《梵网经》,据称梵本共六十一卷,鸠摩罗什只译了《菩萨心地戒品》,该书分为上、下品。其中的下品主要说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故也称为《菩萨戒经》,相对于《瑜伽戒本》来说,流行面更广。

    《菩萨戒本》的内容主要是说明菩萨戒相。

    在书中,总共列举了四种重戒和四十八种轻戒。其中,菩萨戒相分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三大类,统称为“三聚戒”。

    四种重戒为: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或毁他;贪求财法,悭吝不施;忿恼有情,不受谏谢;毁谤大乘法,说一些相似法。

    四十八种轻戒为:不供养、颂赞和信念三宝;贪着利养、恭敬无厌;不尊敬长老、不回答来问者;不受他人邀请;不接受施物;求法却不施;弃舍、犯戒、有情;于诸遮罪不应与声闻共学而共学;为利他故七支性,罪应开不开;邪命不舍;威仪不静;不乐涅槃;对罪恶声誉不保护,不雪耻;护他忧恼不作调伏;报复、瞋打、骂弄;侵犯他人而不忏悔谢罪;不接受他人的忏悔谢罪;将他人的错误怀恨在心而且坚持不舍弃报复的心里;染心畜徒众;贪婪睡眠休卧;贪婪无义的语言并虚度时日;不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教授;不去除那些欲盖弥彰的事情;贪恋世间禅;轻弃声闻乘;舍弃菩萨藏专学声闻藏;未精研佛教研异学外论;爱乐异、外论;谤菩萨藏的甚深法义;怀爱恚心、自赞且毁他;不往听正法;轻慢那些说法的人;不为助伴;不瞻病苦;见作非理不为说正理;不报恩惠;不畏忧恼;求财而不施舍;不以财法摄受徒众;不随他心转;他人确实有德行却不加以赞扬;不折伏行非法者;不现神通引摄制伏。

    大乘七种大义

    1.缘大,即菩萨修行大乘之法后,能以无量修多罗的广大法义为缘。

    2.行大,即菩萨修行大乘之法后,既能自利,又能利他,妙行具足。

    3.智大,即菩萨修行大乘之法后,常常以自己的智慧去观察万事万物,知道人和法皆无我。对于一切境地,都能够加以分别。

    4.勤大,即菩萨修行大乘之法后,远离大劫以来,能发广大善心,精修无间,期望得到圣果。

    5.巧大,即菩萨修行大乘之法后,由善巧进入方便之门,化于他物,不舍生死,垂形于诸趣之中,在生死中能够去住自在之地。

    6.畏大,畏即无所畏;即菩萨修行大乘之法后,智力内充,明智决定,于大众中广说一切法义,既能决定无失,又无所恐惧。

    7.事大,即菩萨修行大乘之法后,为了让一切众生明白其中的大事因缘,所以屡屡现身于世间,上演大妙法,最终进入大涅槃。

    大乘十喻

    大乘经典以十种譬喻衬托出“空”的道理,以帮助学人成就空观。

    如幻,即幻作种种诸物实相,虽无实体,然而有幻色可见。

    如炎,没有智慧的人初见阳焰,妄断以为是水,而智者了知其是虚诳不实的,皆是妄想。

    如水中月,愚人见水中月后就心生欢喜欲取之,智人见此情景则会发笑。

    如虚空,虚空只有其名,而无实体,愚人不明了,认为它是实的;有智之人则明了一切法皆无所有。

    如响,深山幽谷及空舍中有声,随声相应而有响声,愚人不明,以为实有;有智之人知道语音不是实有。

    如犍闼婆城,日初,看见城门楼阁宫殿,众多行人出入;日高,幻象渐灭,其实这些可以眼见,但却不是实有。

    如梦,梦中本无实事,妄执为实。

    如影,影是可以看见但不能捕捉的。

    如镜中像,镜中之像,既非镜作,也非面作,更非镜面和合而作。

    如化,诸天仙变化成诸物等色相,但无生、老、病、死等苦乐。

    戒相

    戒相即是修行的人在持戒时所表现的相状间的差别,比如持五戒、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每个戒中都各有差别,如果按照其所持戒的轻重,则各有不同的相状。

    戒相一般指切实所遵守戒律的相状,这是《南山行事钞》所立戒的四别之一。

    根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记载:“相有形状,览而可别。前明戒法,但述功能;次明戒体,唯论业性;后明戒行,略示摄修。若非辨相,则法、体、行者共三,一无所晓,何以然耶?法无别法,即相是法;体无别体,总相为体;行无别行,履相成行;是故学者于此一门深须研考。”

    可见,戒和相不同,戒是描述相的,必须将法、体、行三者合一,才能总体描述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