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论书:多边阐述佛法之论疏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陀入灭后,由原始佛教的理念分歧而引起的部派纷争,通过对佛法的阐释而产生不同的部派论书。

    如上座部佛教的七部论书、《巴利三藏注疏》、《清净道论》等,都是系统地阐述上座部的正统理论和解释声明。

    说一切有部论书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杂阿毗昙心论》、《异部宗轮论》、《俱舍论》等,都是研究部派佛教的发生、发展及其教义的重要资料。

    上座部七部论:七论通源南传经典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七部论书,即《法聚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发趣论》。

    《法聚论》,又称为《法集论》,共分为四章,提出一百二十二个“阿毗达磨论母”,即汉译为论的主题和四十四个“经论母”,即汉译为经的主题。

    它详细地分析了心和心所(即心所起的作用),并且把心分类成八十九种,把心所分为四十种,另外,把色(即物质的存在)概括为十二类等。

    《分别论》对《阿含经》中的主要教说即蕴、处、界等教义进行了纵横相错的分析,内容与北传的《法蕴足论》相似。

    《界论》共分为十四章,主要论述了蕴、处、界三个范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包摄、不相包摄、相互联系和不相联系的关系。

    《人施设论》中主要论述了蕴、处、界、根、谛、人的“六施设”。其中对于“人施设”,则用从一种类的“人”到十种类的“人”的增支法,一共说明了一百四十二种“人”的不同类别和心理现象。

    《论事》是“七论”中最后出现的部分。主要记述了佛教在阿育王统治下举行第三次结集时,长老目犍连子帝须的说教。

    全书用问答体的形式批驳当时流行的二百一十九种异见,阐明了上座部的正统观点。

    《双论》把蕴、处、界等十个范畴各分为二,成为“双对”,然后用这些正、反面的范畴来分析各种精神和物质的存在。

    《发趣论》是七论中最大的论书,因此被称为“大论”,主要内容是说明二十四种因缘关系。

    《大毗婆沙论》:否定实在之我

    《大毗婆沙论》是佛教说一切有部的论书,全称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它是由玄奘翻译,嘉尚、大乘光等笔受而成的,共200卷。

    相传,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弘护佛教,鉴于当时各部派所执纷纭,说法各异,便请胁尊者在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建立伽蓝(即寺院),召集五百位有名论师,以世友为上座,花费十二年的时间著成《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十万颂,详细解释迦多衍尼子的《阿毗达磨发智论》。

    “大毗婆沙”,含有广说、胜说、异说三种含义。

    《俱舍论光记》卷一称:“论中分别义广,故名广说;说义胜故,名为胜说;五百阿罗汉各以不同含义解释《发智》,名为异说。具此三义,故存梵音。”表示此论为说一切有部的广大教藏。

    《大毗婆沙论》列举了大众部、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犊子部、分别说部等部派,以及数论、胜论、顺世论、离系论等“外道”的观点,并加以批驳。

    此论以《发智论》为基础,并参考《发智论》的各种注释,同时摄取六足论中的主要教义,来弥补《发智论》中的不足,是说一切有部理论全面而系统的总结。

    《大毗婆沙论》将一切法分为五类,即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用以论证“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同时否定“我”是实在的。

    《大毗婆沙论》对印度佛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它提高了说一切有部在当时小乘佛学中的地位,该部的学者也被称为“毗婆沙师”。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有关此论的著述,如法胜的《阿毗昙心论》、法求的《杂阿毗昙心论》、世亲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众贤的《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和《显宗论》等论。

    巴利三藏注疏:用僧伽罗字母书写的巴利语本

    “巴利三藏注疏”是佛教上座部律、经、论疏释的总称。它原来是古僧伽罗文,包括《大疏》等古代僧伽罗沙门的著述总共二十八种。

    5世纪时,由觉音、法护、近军、佛授、大名等人翻译并编为二十四种用僧伽罗字母写定的巴利语本。

    在此疏中,大部分是觉音的作品,其中有两种律疏,即律藏疏释、波罗提木叉疏释;四种经疏,即长部诸经疏释、中部诸经疏释、相应部诸经疏释、增支部诸经疏释以及小部诸经如《小诵经》、《法句经》、《自说经》、《本事经》等十五种疏释;三种论疏,即法聚疏释、分别疏释、五论疏释等,其中五论是指论事、人说、界论、双对、发趣。

    上座部佛教由斯里兰卡辗转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我国云南省西南地区之后,它的经典和疏释也随之一同流传。

    依照传统习惯,原文都被转写成泰文、缅甸文、高棉文、老挝文以及三种傣文字母的巴利语音写本。

    这些著述基本上概括了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对律、经、论的注解,再加上觉音所著的《清净道论》,最终形成了一大部完整的上座部佛教疏释丛书。

    巴利三藏注疏在斯里兰卡大寺派传统的基础上阐述了上座部佛教教义,它不仅是研究上座部佛教哲学思想的参考文献,同时也保存了大量有关古代斯里兰卡历史的重要史料。

    《杂阿毗昙心论》:聚论增颂新主张

    《杂阿毗昙心论》是佛教说一切有部的论书,简称为《杂心论》。此论是由印度法救所著,南朝宋僧伽跋摩翻译而成,共11卷。此前,东晋僧伽提婆、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南朝宋伊叶婆罗与求那跋摩曾经三次传阅并翻译此论,但如今他们的译本已经不存在。

    《杂阿毗昙心论》是解释和补充印度法胜所著《阿毗昙心论》的书论。

    据称,因为《阿毗昙心论》内容过于简略,而《大毗婆沙论》又过于详细,于是法救吸取《大毗婆沙论》中可取的论说,斟酌思量之后,对《阿毗昙心论》作了内容补充、整理和订正,由原来的二百五十颂扩充到六百颂。

    在《大毗婆沙论》中,对于那些比较重要的二谛、三世等教说,实在难以在《阿毗昙心论》的原文中进行补充的,于是就另外增加一部《择品》加以阐述。《择品》虽然被称为是注释品,实际上为这种学说的改组。

    《杂阿毗昙心论》总共为十一品,除新增加的《择品》外,其余的十品都是继承《阿毗昙心论》的原来体式,这种学说体式以四谛为中心。

    焦镜在《杂心论序》中说:“位序品次,依四谛为义:界品直说法相,以拟苦谛;行、业、使三品,多论生死之本,以拟集谛;贤圣所说断结证灭之义,以拟灭谛;智、定二品,多说无漏之道,以拟道谛;自后诸品,杂明上事,更无别体也。”

    在新增的《择品》内容中,反映了《杂阿毗昙心论》的主要思想,提出诸如“阿罗汉有退”、“中阴”、“三世有”、“四谛渐次现观”、“佛不在僧数”等说一切有部的新主张。

    不仅如此,它还以“烦恼随增为有漏”来解释《阿毗昙心论》的“生烦恼为有漏”之说。

    正是由于此论融会贯通《阿毗昙心论》和《大毗婆沙论》中的不同见解,对说一切有部内容的各种异说均有所调和,因此它的理论更为完整和充实。

    在印度,《杂阿毗昙心论》曾经盛极一时,对小乘佛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后来,世亲曾经对此论的颂文进行了合并、增删并加以重新组织,为说一切有部写下了批判性的、总结性的著作《俱舍论》。

    在我国,《杂心论》由于多次翻译和弘扬,使毗昙之学曾经流行一时,并出现了不少弘扬和研究毗昙的学者。

    《异部宗轮论》:佛同理异循环往复

    《异部宗轮论》是佛教的说一切有部的论书,由古印度的世友撰写,唐代玄奘翻译。

    异部,指的是宗派的部类各不相同;宗轮,指的是各部派所宗之法互有取舍,就好像是轮转不定一样,循环往复。

    此论主要记述了佛灭后,印度佛教分派的历史及其教义等。

    它的异译本有二:

    1.《十八部论》,又称作《分别部论》。

    2.《部执异论》,又称作《部异执论》。

    根据玄奘所传,本论的作者世友是迦腻色迦王时代的人,是说一切有部的四大家之一。

    《异部宗轮论》分为序分偈颂和正文长行两大部分。

    序分偈颂主要叙述造论因缘并介绍作者的生平。

    正文长行包括两部分:

    1.阐明佛教分派的年代及其原因,记述大天五事等引起的争论,即当时大天认为阿罗汉果,即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有五种局限性:①还有梦遗之事;②还为无明所覆盖;③还有对三宝、佛法的“犹豫”;④还需要佛和其他长者的指教;⑤仍有无常、苦等感觉,发出苦的声音。因此阿罗汉不是究竟位,佛才是究竟位。对大天这种主张引起的争论,使统一的佛教分裂为大众、上座两部,最后又分裂成十八部。

    2.记述佛教各派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不同认识和主张,归为十一类。

    对如来语是否皆转法轮,菩萨有无贪欲、瞋恚等烦恼,阿罗汉退不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实有还是假有等不同看法,分别加以阐述。

    《俱舍论》:深入浅出解说一切有部

    《俱舍论》是佛教说一切有部的论典,全称为《阿毗达磨俱舍论》。

    《俱舍论》是由印度的世亲著写,玄奘翻译,共30卷。

    相传,世亲早年尚未信仰大乘佛教时,先在说一切有部出家,然后又接受了当时新的佛教学说。于是,他在克什米尔和犍陀罗,为信众讲解《大毗婆沙论》,每日讲完一段,就会概括其中含义作一颂,全论讲毕,就成了六百颂,即《俱舍论本颂》。

    后来世新续作了长行注释,将两者合起来之后称为《俱舍论》。

    《俱舍论》是以《杂阿毗昙心论》为基础,广泛吸取说一切有部重要的阿毗达磨(如《发智论》、《识身足论》、《法蕴足论》等以及《大毗婆沙论》的要义),并参考当时的经量部学说,同时根据自己的观点,把说一切有部的全部教义概括地加以归纳而成。

    《俱舍论本颂》贯穿说一切有部学说“以四谛为纲”的传统精神,对《杂阿毗昙心论》加以改造。《俱舍论》全体有九品结构,体现了佛教“诸法无我”的根本主张。

    此外,总结性地把构成宇宙万法的基本要素归纳为五位七十五法,即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法十四、无为法三,这对以后讲说一切有部学说的人有很大影响。

    《俱舍论》解释说一切有部的重要宗义,词语不烦琐而且含义浅显,有的地方的含义虽然深奥但是容易弄懂,而且内容简明扼要,分析得当。

    论中所分析的五位七十五法,最终成为佛教教义的基础,并具有小乘佛学概论和佛教百科全书的性质。后来凡是学习小乘俱舍之学的,无不以此五位七十五法作为入门之要。

    《俱舍论》的五位七十五法,在世新改宗大乘后,又扩充为五位百法并写出《大乘百法明门论》。

    此论在印度风行后,引起了迦湿弥罗有部学徒的强烈反对,有许多贤论师历经十二年写成2500颂的《俱舍雹论》,来破解《俱舍论》。

    《俱舍论》在我国影响很大。早在南朝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真谛就在广州制旨寺翻译出《俱舍论偈》1卷,597颂。此外他又翻译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22卷,通称“旧论”,而且称玄奘所翻译的经论为“新论”。

    研究阿毗达磨的毗昙师,原来都以《杂阿毗昙心论》为主要论书,直到真谛翻译出《俱舍论》之后,就逐渐改学《俱舍论》,于是就有俱舍师出,并出现大量注疏本,可惜大部分已经散失。

    日本盛行对《俱舍论》的研究。远在唐代,日本就有学僧道昭、智通、智达、玄昉等人先后来到中国,师从玄奘和智周,学习《俱舍论》,归国后传授俱舍论,并建立了俱舍宗。后来,虽然俱舍宗附属在法相宗下,但是仍然极为重视此论,成为该宗佛教徒必修的基本典籍。

    《清净道论》:三藏典籍

    《清净道论》是研究上座部佛教思想和教理的重要论书,由觉音编著,约成书在5世纪,被誉为“三藏典籍和义疏的精要”。

    根据传说,觉音曾经在5世纪20年代到斯里兰卡研读僧伽罗文论疏和上座部佛教教义时,大寺派僧团为了检测他的才干,就命令他注释了两首偈颂,于是觉音就写出了此论。

    《清净道论》虽然和《解脱道论》在体裁及内容方面都十分相似,但是所持见解明显不同。

    《清净道论》是依据上座部佛教大寺派的观点,进而对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进行阐述,显得烦琐而复杂。

    《清净道论》一共二十三品,依照次第来论述戒、定、慧三学的要义。

    第一品到第二品主要是阐明戒的定义、作用、种类和持戒的各项规定等。

    第三品到第十三品主要是阐述定的定义、种类、修习禅定的各种方法、目的和所获得的福德等。

    第十四品到第二十三品主要阐述慧的定义、种类及修习方法等,这也是《清净道论》的核心内容,即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详细阐明关于四谛、五蕴、八正道和十二缘起等佛教的基本理论。

    《清净道论》除了有僧伽罗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老挝文、傣文、天城体梵文和拉丁字母的音译巴利文本外,还被翻译为汉、日、英、法、德等文字。

    《清净道论》一向被视为是研究上座部佛教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参考资料,得到学术界和佛教界的重视。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又被称为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

    佛教发源于印度,向外传播后分成两大主流,其中流传于东南亚一带,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的佛教被称为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盛行于上述五国,而以斯里兰卡大寺派为传承之上座部佛教之地。

    佛教的另一主流,经中亚传至我国、韩国、日本,属于北传大乘佛教。

    南、北传佛教两大主流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南传佛教的三藏经典以律藏为主,用巴利文书写。南传佛教徒注重实践,因此强调戒律至上,其藏经泛称为声闻藏。北传佛教的三藏经典以经藏为先,用梵文书写,藏经泛称为菩萨藏。

    注疏

    注疏是注和疏的合称。

    注,是对经书字句的言辞注解,又称为传、笺、解、章句等。

    疏,是对注的一些注解,又称为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和疏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经籍中文字的正假、语词的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方面。

    宋代将十三经之汉注唐疏合刊,自此开始流行“注疏”的称呼。

    佛灭

    佛灭,指佛陀的涅槃。

    灭,意思为灭度,即灭除烦恼而度后能够脱离苦海。“灭度”是涅槃的意译,也称为寂灭、圆寂、大圆寂,意思是永远灭除一切烦恼和灾难,而不再受生死轮回等诸多悲苦境界的困扰。

    当佛陀于金刚座下证悟成道之后,本已了断贪、瞋、痴等诸多烦恼,由于自利、利他、觉行圆满的原因,于是就随缘度众,经过四十五年的化度方能舍去寿命,走进拘尸那城外的娑罗树林而进入涅槃。

    因此,在一般的佛传或佛教史中,多以“入灭”、“圆寂”、“涅槃”等词语来表示佛陀的圆满世缘、舍寿寂灭事情,而不是等同于凡夫俗子中的“死亡”、“去世”等概念。

    禅定

    “禅”与“定”的意思为让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

    禅定,又叫做“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

    禅定也是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

    禅定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

    禅定须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最后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的法界。

    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必须要具备一种超越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