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五、留学印度 声振五天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一名施无厌寺,今印度比哈尔省巴腊贡),建立以来,已有好几百年了,经过历代的增修,规模宏大。它是当时印度最大、最壮丽的佛教寺院,佛教的最高学府,也是印度学术文化的中心所在。这里有许多精通各项学术的学者,收藏了浩繁的大小乘典籍、《吠陀》颂赞(婆罗门教最古的经典)以及天文、地理、医药、技艺等书籍。主持人戒贤法师年将百岁,道德学问为全国所景仰,大家尊称他为“正法藏”。他继承了大乘佛教弥勒、无著、世亲、护法诸大师的学说,对“瑜伽”、“唯识”、“声明”、“因明”等学理都有精深的研究,成为当时印度的佛学权威。

    这座宏丽、巨大,世界历史上著名的那烂陀寺,经过1197年到1203年的二次战火,已夷为平地。直到1915年印度的历史、考古学者才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从事发掘工作。发现了大型建筑遗址十多处,所占面积很广,大都为砖制的方形建筑,十分宏敞,无论讲堂、食堂,每处都能容纳千人以上,僧房栉比,不计其数。《那烂陀的钟声》中报道:

    那烂陀的遗址占地约二百英亩。中央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大殿遗址,它的前面有一些颓损的柱子,上面雕刻着优美的图案和佛像。据说这座庙是在二千多年以前的阿育王朝的时候建造的,自从那时以来,它连续经过七次修缮,最后成为一座七层楼的建筑物,直到现在,它还有三层仍然埋在地下。从它的顶上来俯瞰一下,可以看见土中露出许多寺院和庙宇的废址,一直散布到很远的地方。东边伸展着一长排一长排的僧房,而西方则是一排排的佛塔。差不多每三所僧房前面总有一座佛塔。①

    玄奘就在这里,留住了整整五年。

    那烂陀寺的僧众,听到玄奘远来留学的消息,极为兴奋,当天派出两百多名僧侣、一千多个施主,捧着香、花到路上去迎接。玄奘在大家的赞叹、围绕中,进入那烂陀寺。他初步实现了自己的宏愿,和大家一一敬礼,并拜戒贤为师。戒贤年老,已多年不讲学了,他嘉许玄奘坚毅的问学志气,寄予无限的希望,特地为玄奘开讲《瑜伽论》(大乘佛教“瑜伽”学派的主要典籍),历十五个月才讲完。对于远道的来客,那烂陀寺僧众象上宾一样的招待玄奘,衣食住行,照顾备至,例如玄奘外出可以坐一种装在象身上的轿子。那烂陀寺主、客僧一万多人,获得这样优厚待遇的,连玄奘在内一共只有十个人。那烂陀寺僧众研究和学习的内容很广泛,有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婆罗门教的《吠陀经》、有因明、声明、医方、求数、天文、地理等。寺里每天有一百多所讲座,国王为了发扬学术文化,拨出一百多个城市的收入,作为经费,因此僧众得以不愁衣食,安心研学。这些人中间,通解经论二十部的有一千多人,通三十部的五百人,通五十部的连玄奘在内只有十个人,通晓全部的只有戒贤一人。玄奘在这里,早晚不辍的潜心钻研了五年,沉静地把全部经论摸索了一遍,通晓了它的内容,对于印度的语文,也下了一番工夫,为他日后的翻译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于是,他博学的声名又一次盛传于五印度。

    “学然后知不足”,五年以后,三十六岁的玄奘并不以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为满足,又辞别了戒贤到各处去游学。他先到东印度临近孟加拉湾的伊烂钵伐多国(印度比哈尔省),跟从如来密和师子忍两位高僧学习了一年。以后二、三年中,他最东到迦摩缕波(印度阿萨密省),最南到达罗毘荼(印度买索尔省班加罗尔一带),最西到狼揭罗(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东南一带)。这一带地方都是陵谷纵横的热带地区,他时常在密树蔽天的林莽和杳无人迹的旷野中赶路,酷烈的太阳晒得人喘不过气来,往往遭到迅雷暴雨的袭击;有时野象成群,豺豹出没,一不小心,就有丧失生命的危险。但这些影响不了他游学的意志,他访问了各国的名师学者,虚心向他们请教,也阅读了各国的藏书。他满载收获,重又回到那烂陀寺向戒贤报告游学的经过。可是,当他听到附近的低罗择迦寺有个名叫般若跋陀罗的高僧,学问很好,就跑去学习了两个月。之后,他又到那烂陀寺东南杖林山的胜军论师处住了二年,(连同首尾,实际上是一年多)研讨“唯识”学说以及天文、地理、四《吠陀》等学。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四十一岁的玄奘再度回到那烂陀寺,戒贤就叫他主持全寺的讲席。当时有个高僧师子光在寺里主讲《中论》和《百论》(大乘佛教“中观”(空宗)的主要论典),对于“瑜伽”学说有所非难,玄奘本通《中论》《百论》,又精研《瑜伽论》,他认为大乘佛教的“瑜伽”学说和“中观”学说对佛教的宗教哲学各有发挥,二者异途同归,不相违碍,由于不能融会贯通,遂以为二者互相矛盾,就互相排斥,这是说教传法者的错误,不是佛教理论上的缺点。他为了团结师子光,调和这两派学说,就以梵文(印度古代的文字)写下《会宗论》三千颂(已失传)。戒贤和寺里的僧众看了,大都称赞,戒贤并把它悬挂寺门,向外宣示。师子光感到惭愧,忿辞而去菩提寺。师子光请了一个名叫旃陀罗僧诃的东印度学者到那烂陀寺来和玄奘辩论。那里知道,旃陀罗僧诃在辩论会上看了《会宗论》,听了玄奘的议论,不发一言,默默地退去。后来,师子光也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一年以后,又回到那烂陀寺,与玄奘和好如初。从此,玄奘博学多才的声名,响彻了五天(五印度)。

    ①  见1957年1月24日《文汇报》载新华社记者高梁所写的通讯。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