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六度集经》第八十九《镜面王经》记载,其中有这样一则典故:
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法期间,有一次,比丘们持钵进城求食。时间还没到正午,他们心想:“进城求食还早,我们何不先到异学梵志讲堂坐一会儿呢?”于是,比丘们便来到异学梵志讲堂就座。这时,梵志正在互相争论,各自都以为有道理,不肯相让。几乎每个人都振振有词:“我知道法的真谛,你知道的是什么法?我所知道的法合于道,你所知道的法不合道。我的道法可以施行,你的道法难以普及。你所说的法,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给你说法你不理解,给你重担你挑不起。你空知自己极无所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比丘们听他们越说越不像话,觉得不便参与,就起身告辞,进舍卫城求食去了。
比丘们吃了所求之食,便收起食钵,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向释迦牟尼行礼,并将刚才去异学梵志讲堂的所见所闻一一作了汇报。比丘们感到疑惑不解的是,梵志学法都很刻苦,为什么没能弄清法的真谛呢?
释迦牟尼便告诉弟子们:“他们这些异学,并不是一世痴愚冥顽。很久很久以前,在阎浮提地有一个国王,名叫‘镜面’。他学佛念经,富有智慧。而臣民却大多不去念经,眼光短浅,崇信萤灼之明,怀疑日月的光华。
“镜面王见此情形,想以盲人为喻,启发臣民的觉悟。便下令:‘将盲人们都召集到王宫来。’臣下接受了这一任务,将国内失明者都叫到了王宫,便向国王报告:‘已将瞎子们都叫来了,正在殿下等着。’镜面王说:‘去牵一头大象来。’大臣奉命牵来象,让盲人们触摸。
“盲人有的摸到象足,有的摸到象尾,有的摸到象腹,有的摸到象背,有的摸到象耳,有的摸到象头,有的摸到象牙,有的摸到象鼻。他们各持己见,议论纷纷,都以为自己认识了象的真面目,而别人的看法却是错误的。
“镜面王问他们:‘你们知道大象是什么样了吗?’盲人们回答:‘知道了。’镜面王又问:‘你们说大象像什么?’
“摸到象足的说:‘大象像漆筒。’
“摸到象尾的说:‘大象像扫帚。’
“摸到象腹的说:‘大象像面鼓。’
“摸到象背的说:‘大象像张床。’
“摸到象耳的说:‘大象像簸箕。’
“摸到象头的说:‘大象像石头。’
“摸到象牙的说:‘大象像菜茯根。’
“摸到象鼻的说:‘大象像根杵。’
“盲人们都肯定的对大王说:‘大王,大象真像我所说的那样。’镜面王听了盲人们的争论,不禁笑了起来,十分感慨地说:‘盲人啊,盲人!你们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这是无明,就如同愚蠢的人不学习知识一样。’”
禅思禅悟
盲人以自己狭隘的局部经验,得出主观的结论。
人们应该在抓住局部特征的同时,看清事物全貌,从整体上把握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