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才能改变世界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人必须先正确认识自己,才可要求别人认识你,才能改变世界。佛家所求的清净本我,就是要求找回迷失的本我,以真正的自我,看清世态的真相。净化心识,觉察生命光明之路,引导自己跨出踏实的脚步,走出充实圆满的幸福人生。

    佛陀曾经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家境贫穷,债台高筑,因无力偿还,便逃到他乡。

    一天,在一个空旷无人的地方,穷人发现路旁有一只宝箧,里而装满了珍奇宝物,在宝物上覆盖了一面镜子。

    穷人看到四下无人,便捡起宝箧,打开一看,里面尽是奇珍异宝。

    穷人兴奋不已,心想:“这下发财了!”

    正在高兴之际,突然发现镜子里有个人,不由得吓了一大跳,赶紧跟对方赔不是说:“我以为宝箧是空的,应该什么都没有,不知道您在里面,请不要误会,我不是有意要拿您的东西。”

    就这样,穷人丢下宝箧,逃走了。他不知道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就这样放弃唾手可得的财富,撒腿逃跑了。

    今天,我们再来读这一故事,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有人会不认得自己,怎么有人会愚昧到那种程度,愚昧到连自己都不认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职场,又有几个人真正地认识自己呢?

    还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小孩跟他爸爸去邻居家玩,邻居很喜欢这个小家伙,就拿出糖罐说:“来,抓一把。”小孩两眼看着糖罐,手却一动不动,邻居催促了几次,小孩就是不伸手。最后,邻居只好自己动手,抓了一大把糖果塞到小孩的衣袋里。在回家的路上,小孩的爸爸问他:“平时你最爱吃糖果了,今天为什么自己不伸手?”

    小孩告诉爸爸:“我的手小,抓一把抓得太少。他的手大得多,还是让他抓好一些。”

    这个小孩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知道自己的短处并巧妙地避开它,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好处。在这一点上,恐怕有不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的人都需要向他学习。

    我们都知道,人必须先正确认识自己,才可要求别人认识你,才能改变世界。佛家所求的清净本我,就是要求找回迷失的本我,以真正的自我,看清世态的真。净化心识,觉察生命光明之路,引导自己跨出踏实的脚步,走出充实圆满的幸福人生。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种“自知”对人的心理及其行为表现,对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都有较大影响。那么,怎样正确认识自己呢?

    有时,我们可以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正确认识自己。心理学家指出,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是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与他人相处,从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中可看到自己的形象,为自我评价、认识自己提供基础。但需注意的是,别人的态度这面镜子,并非指某个人的某一次评价,而主要是指对自己有影响的,关系较为密切的人,从一系列的评价中,概括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评价,这才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当然,他人的态度与自我评价并非都是一致的,别人的态度可能由于偏爱或成见,难免会有歪曲和夸张。此时,别人的态度只能作为认识自己的参考。然而,如果是父母、教师、上级或自己所尊敬的人所作的评价,即使与自我评价不一致,仍然值得注意和重视。

    有时,我们可以进行类比分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并以别人的行为作为确定自己的位置与形象的参照物。再有,当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时,就应该想想自己是否有同样的长处和短处。恰如孔子所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如果能常常把自己与周围的同事相比,不仅有助于认识自己,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激发自己奋发向上。

    有时,要想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才能和禀赋的全貌,洞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还必须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发挥特长,暴露弱点,从而扬长避短,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一个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才能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水平;通过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的比较,才能检验自己的预想是否正确,从而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了解自己的估价能力,确立适当的自信心。

    现实中没有人是全才全能,清醒、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实在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前提。以付出同样的努力而论,扬长避短的人、事半而功倍;扬短避长的人,事倍而功半。生活中没有人愿意做无用功,作出无谓的牺牲。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认识自己。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龙树菩萨《大智度论》

    守口摄身意,慎莫犯众恶,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天竺耆域《释氏资鉴》

    恶积则受苦,善积则爱乐。——明僧真可《紫柏老人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