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投足之间与人为善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人心都是肉长的,无论身处何种角色,人的内心世界都渴望着关怀和友爱,有一颗容易被感动的心。即使是杀人如麻的恶鬼也会被他人的真心关怀感化,更何况那些心有瑕疵的世俗之人?很多时候,只要能够以慈悲之心善待他人,就能化解他人心中的怨恨,让他人快乐,也让自己快乐。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很早以前,一个偏远山区的村落里,住着一位小有名气的雕刻师傅,由于这师傅的雕刻功夫很好,附近一个村庄要建寺庙。就邀请他去雕刻一尊“菩萨”。

    可是,要到达那村庄,必须越过山头与森林。偏偏这座山传说“闹鬼”,有些想越过山的人,若夜晚仍滞留在山区,就会被一个极为残忍的女鬼杀死。因此,许多人都力劝雕刻师傅,等隔日天亮时再启程,免得遇到不测。

    不过,雕刻师傅深怕太晚动身会误了和别人约定的时辰,便感谢大家的好意而只身赴约。

    他急匆匆地走在路上。天色逐渐暗淡,月亮、星星也都出来了。雕刻师傅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女子坐在路旁,那女子好像走了很长时间的路,草鞋都磨破了,十分疲倦、狼狈。于是,雕刻师傅就问那女子,是否需要帮忙?

    当雕刻师傅得知那女子也是要翻越山头到邻村去,便自告奋勇要背她一程。

    月夜中,雕刻师傅背着她,累得汗流浃背,一会儿,便放下那女子,停下来休息一会。那女子便趁机问师傅:“难道你不怕传说中的女鬼吗?为什么不自己快点赶路,还要为了我而耽搁时辰?”

    雕刻师傅回答说:“我是想赶路呀!可是如果我把你一个人留在山区,万一你碰到危险怎么办?我背你走,虽然累,但至少有个照应,可以互相帮忙啊!”

    在明亮的月色中,雕刻师傅看到身旁有块大木头,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凿刀工具,看着这女子,一斧一刀地雕刻出一尊人像来。

    那女子见状,便好奇地问:“师傅啊,你在雕什么啊?”

    雕刻师傅心情愉悦地说:“我在雕刻菩萨的像啊!我觉得你的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萨,所以就按照你的容貌来雕刻一尊菩萨!”

    坐在一旁的女子听到这话,立即哭得泪如雨下,因为她就是传说中的恐怖女鬼。

    多年前,她只身带着女儿翻越山头时,遇上一群强盗,但她无力抵抗,除了被奸污外,女儿也被杀害了。悲痛的她,纵身跳下山谷,化为“厉鬼”专在夜间取过路人性命。

    可是,这个满心仇恨的女子,万万也没想到,雕刻师傅会没有任何条件地帮助她,并且说她“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萨”。

    刹那间,那哭泣的女子突然化为一道光芒,消失在月夜山谷里。

    第二天,雕刻师傅在众人的惊讶中到达邻村。从那天以后,再也没有夜行旅人遇见传说中的“女厉鬼”了。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对待品德不端的人,对他们抱以严厉的态度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内心不憎恨他们,以平和之心对待他们,以慈悲之心来感化他们。

    人心都是肉长的,无论身处何种角色,人的内心世界都渴望着关怀和友爱,有一颗容易被感动的心。即使是杀人如麻的恶鬼也会被他人的真心关怀感化,更何况那些心有瑕疵的世俗之人?很多时候,只要能够以慈悲之心善待他人,就能化解他人心中的怨恨,让他人快乐,也让自己快乐。

    一个人,假如你不肯在你的生命中放些什么进去,你就不能从你的生命中取得什么出来。正如你没有把钱存进银行,你就不能从银行提款一样。你如果想要得到爱,你就必须先要付出爱。你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就必须先去帮助别人。

    如果你对着别人“心灵的山谷”大声喊道:“我爱你!”对方的回音是:“我爱你!”如果你对着别人“心灵的山谷”大声喊道:“我讨厌你!”对方的回音是:“我讨厌你!”所以,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日本有一家电子公司,总部设在东京,分部和生产区设在大阪。为此,公司每天都安排了值勤小姐负责购买专线车票,为与本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客人和外商提供方便。

    德国人汉森是每天享受这种方便的外商之一。在坐过多次专线车后,他发现:每一次去大阪,小姐给他安排的座位是靠右窗的;赴东京的时候,则是靠左窗。起初,他以为是巧合,经小姐证实不是巧合之后,他就有点想不明白了。这时候,小姐微笑着告诉他:“这是特意为您安排的,因为在这个座位上,来回都能看到咱们这儿最美的风景。每天让你多看一遍富士山,是为了让您深深记住这个地方,记住咱们的公司。”

    那位执勤小姐的安排不过是举手之劳,不过这一举手之劳,不仅让客人每天多看一遍富士山,而且让客人感受到这一举背后体现出来的细致入微的关怀,而这种关怀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的。就这样,每天多看一遍富士山,成了汉森在日本生活、工作期间最感动的一件事。这种感动也使得与他合作的那家公司得到了超值的回报——后来,汗森把他原计划的投资追加了一倍。

    若能精勤,悉念不散,则休息烦恼,不久得成无上菩提。——袾宏《禅关策进》

    故有志于养生者,生不可轻。如果重生,先养其主。主者谁?主乎生者也。——明僧真可《紫柏老人集》

    凡含灵之性,莫不乐生,求生之路,参差不一。一尔流迁,涂径各异;一念之间,众缘互起;一因一果,内有差忒。好生之性,万品斯同,自然所禀,非由缘立。——南朝沈约《因缘义》

    生死为畏,畏莫大之,悲疾之士,何所依恃,而能永处生死,不以畏为畏乎?——东晋僧人僧肇《维摩经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