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不为功利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家布施如此,平凡生活中我们做好事如此,企业从事公益事业更是如此。如果是真心帮助别人,不管是给予别人的一杯水、一个微笑,还是举手之间的搀扶,都是为善。相反,若是为了虚名,为了博得社会、他人、世俗的赞扬,即使是大手笔捐献,也只是作秀,只会令人厌恶。

    当年,禅宗初祖达摩禅师来到中国,与梁武帝会晤。

    那位信佛虔诚的皇帝,见到达摩禅师问道:“自我登位以来,建了不少庙,印了不少经,供养了不少和尚,是否有大的功德呢?”

    达摩回答说:“毫无功德!”

    梁武帝奇怪地问道:“为什么没有呢?”

    达摩回答说:“因为你所做的只是一点世俗的小果报而已,谈不上真功德。”

    梁武帝又问:“那么,什么才是真功德呢?”

    达摩回答说:“真功德是最圆融纯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你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去得到它!”

    后来,达摩发现梁武帝和他没有缘分,便往嵩山少林寺去。

    学佛、布施,确实是功德无量无边,但真正的功德、真正的修行是什么?

    梁武帝认为自己建佛寺、度僧尼、抄写佛经等,以一国之君,广做布施,而且自己率先勤修佛法,并将佛教普传到全国各地,功德应该很大吧!但结果在有名的“达梁会谈”当中,梁武帝竟然被彻悟如来心印的禅宗大成就者达摩大师一口咬定:“无功德!”

    “什么?花那么多钱、做那么多佛事,怎么竟然连一点功德都没有?那我以前也布施了不少钱,帮忙做了不少佛事,岂不是也没什么功德了吗?”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愤愤不平地这样想。其实,有没有“真功德”并不是由花钱多少、做事多寡等事相来评断的。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之时,“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以“头陀第一”著称,后来在灵山法会上,受佛陀正法眼藏之付嘱,传佛心印,成为禅宗的初祖。在当时,尊者身上常放金光,能盖过其他任何光芒,使之隐蔽不现,因此人家又称他为“饮光”。但迦叶尊者为何会感召得到一切呢?这可是有一段“千古佳话”的。

    据说,在释迦牟尼佛成就佛果之前,我们这世界就已经成就过好几尊如来了,而距离我们时间最近的七尊如来(包括释迦佛),我们习惯称他们为“过去七佛”。就在过去久远的第七尊佛——毗婆尸佛——涅槃之后,四众弟子将他的舍利子以七宝塔恭敬之礼供了起来,整座宝塔里里外外非常庄严。

    后来,宝塔里毗婆尸佛的佛像金身,脸部脱落、缺了一小块,此时有一位贫女沿途在行乞,得到了一颗金珠,心里非常高兴,就想要发心将佛像的脸部补好。而迦叶尊者在久远以前这时候的前身是个锻金师,于是贫女便将金珠带过去,想要请迦叶尊者的前身为佛像金身修补。

    迦叶尊者的前身在听到贫女的这种发心之后,欣然答应要将佛像补好,而且在恭敬的将佛像金身修补好后,二人更共同发愿说:“愿我俩生生世世都能结为夫妻,而且全身真金色,恒受无上殊胜的妙乐!”

    就是由于这样的因缘,他们二人在往后九十一劫当中,都在人中、天上受生,快乐无比,而且每一世身上还真的都散发出真金色的光芒来,一直到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都还是这样子,并于这一世彻悟成就。

    谈到这里,你是不是能够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布施作佛事,梁武帝花费巨大地去做,反而被达摩祖评为“无功德”,但迦叶尊者与贫女只是用一小颗金珠去做,却能得到这么大的果报呢?

    没错,重点就在于一个“心”!

    梁武帝虽然做了很多佛事,但却经常计较、在意自己所做的功德多少,就是因为着于这样的一个“功德相”,而着相布施与着相修行,因此都不是真功德与真修行。而迦叶尊者夫妻俩,却是基于一片真心,想要把破损的佛像补好,是真心、恭敬地在做布施,因此“舍一得万报”,有很大的功德!

    所以,当你在布施盖寺庙、斋僧或赞助法会时,如果你是像梁武帝一样赞助有大功德,而来“发心”布施的话,那么你不管花再多的钱,都会被你的“着功德相”布施所抵消,故非“真功德”。甚至于,如果你是因为不想捐得比别人少,在“输人不输阵,输阵歹看面”的偏差心态作祟之下,而想布施得比别人多,想要把别人比下去时,那你真正布施的功德不仅很小,而且由于你想把别人比下去、好胜、争功德的错误心理,还可能会使自己死后堕入阿修罗界而无法升天呢!

    佛家布施如此,平凡生活中我们做好事如此,企业从事公益事业更是如此。如果是真心帮助别人,不管是给予别人的一杯水、一个微笑,还是举手之间的搀扶,都是为善。相反,若是为了虚名,为了博得社会、他人、世俗的赞扬,即使是大手笔捐献,也只是作秀,只会令人厌恶。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是“真功德”、“真修行”、“真为善”呢?佛陀在《像法决疑经》中所告诉我们一些依循的准则:

    佛陀曾说,众生看到别人布施做功德,为了名声、为了面子,就是倾家荡产也要花大钱来布施,但是当他看到一些贫穷孤苦的人,却对他们百般刁难与呵骂,还把人家赶走,连一分钱都不给他们,这种做法,叫做“颠倒作善”、“痴狂修福”,是“不正修福”。这样的人是非常可怜的,因为他们花费了大笔钱财,却获福甚少。

    佛陀进一步说,如果有人以无量之身供养十方佛菩萨及声闻圣众,不如有人布施畜生一口之食,后者的功德比前者大了百千万倍以上,无量无边。

    此外,佛陀更明确地指出“布施”的真义,布施,主要是希望出家、在家人,能修慈悲心,以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

    一句话,佛家教导我们布施,不是贪求功德,而是培养慈悲心。虽然表面看来,布施的表象都只是把钱拿出来,但由于“心”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其结果却会截然不同。

    三世佛,历代祖,种种建立,种种发挥,必欲破除众生生死情妄而后已。——宋僧明本《天目中峰和尚广录·示海印居士》

    既不知来处,即是生大;又不知去处,即是死大。谓之无常迅速,生死大事。——宋杲《大慧语录》

    生于无生中受生,死于无死中受死。既曰无生死,安有受生死者?盖迷却自心,而妄见有生死耳。——元僧明本《天目中峰和尚广录·示云南福元通三讲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