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说,众生皆平等,人人能成佛。故而,在真理面前人人皆是平等。如果让真理屈从于帝王或其他什么人的威势,就是法地动摇。法地如果动摇,那么,一切都会不安,世界就会陷入黑暗之中。
雪窦禅师是宋代人,他同学士曾会知交甚久。
一日,两人相逢在淮水边。曾会关心地问道:“禅师,你要到哪里去呀?”
雪窦回答说:“云水僧人四海为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钱塘去可以,到天台去也可以。”
曾会说:“禅师若是想去灵隐寺的话,我可以介绍该寺方丈珊禅禅师给你认识,他是我的方外之交,一定会接待你。”
于是,雪窦禅师就揣着曾会的信函前往灵隐寺去了。他到了寺内挂单住进云水堂,并未把函件交给方丈和尚。他同普通僧人一样,过僧众清苦的生活,上殿、过堂、参禅、早起早睡,就这样转眼过了三年。
第四年春天,曾会因公事来到浙江,顺道到灵隐寺去探访雪窦禅师,他问寺院里的僧众,几乎没有一个僧人知道,连方丈和尚也不清楚雪窦是何许人也。他索性自己到各个僧房去看看,寺内僧人约有一千多位,他一一辨认,终于找到了,说道:“你在这里住这么多日子,怎么不拜见一下方丈和尚呢?是不是把我的信函丢失了呢?”
雪窦说:“我是个云水僧,一无所求,岂可打扰别人?”说着,就从怀里摸出曾会的信来。双方哈哈大笑。
无独有偶。善慧大士同样能够以平常心来藐视名利、权势。
有一天,善慧大士讲经的时候,梁武帝驾到。众人都站起来迎接,只有善慧大士端坐不动。武帝的一位待臣赶紧过来对善慧说:“圣驾在此,为什么不起立?”善慧坦然回答:“法地如果动摇,一切都会不安的。”
依帝王的威严,圣驾一到,信众就得起立迎驾,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但这却不是佛场中事。梁武帝的实际行动说明,其本身不懂或不信佛法人人平等的理念,之所以还标榜信佛,是因为他想以信佛礼佛为手段,从佛那里捞到好处,以达到巩固帝王地位或者长生不老之类的私欲,是一种交易。
佛家说,众生皆平等,人人能成佛。故而,在真理面前人人皆是平等。如果让真理屈从于帝王或其他什么人的威势,就是法地动摇。法地如果动摇,那么,一切都会不安,世界就会陷入黑暗之中。善慧大士看出了梁武帝的私心,故而藐视他,以佛法大于帝法给以回敬。在善慧心中,佛法更大,众生平等的信念也更崇高。
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禅宗六祖慧能《坛经·传香忏悔第五》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说阿弥陀经》